没有腿的蛇 , 直接限制了它长途迁徙的能力 , 等它费劲力气 , 爬到南方时 , 说不定已经冬去春来了 。 所以 , 蛇只能原地过冬 。
而在漫长的进化中 , 蛇仍然拥有较原始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 , 它的新陈代谢非常低 , 自身体温只能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 。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 , 它的机体功能就会活动受限 。 根据科学家观察 , 蛇在秋季会大量进食储存能量 , 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 , 它将很少进食活动 。 当温度持续降低 , 蛇当务之急 , 是找到一个温暖的洞穴窝着 。
此时 , 作为独居动物的蛇 , 在冬眠时 , 也打破界限 , 学会了抱团取暖 。 它们靠着独有的联络方式 ,吸引来其它蛇 , 抱团冬眠的蛇 , 少则三条 , 多则上千条 。
群居冬眠 , 大家缠缠绕绕 , 据研究 , 蛇还讲究“长幼有序” , 同于同蛇种 , 雌蛇先进洞 , 雄蛇次之 , 最后是幼蛇 。 这样做 , 估计在蛇的认知里 , 能繁衍后代的雌蛇是需要优先保护的 , 而幼蛇只能听天由命了 。
同时 , 群居冬眠能将中心温度提高2~3℃左右 , 即便处于外环的幼蛇被冻死部分 , 但至少保证了整体的生存率 。 等万物复苏醒来后 , 冻死的幼蛇就可能成为幸存蛇的能量补给 。
为何说冬眠的蛇“好欺负”?老鼠作为蛇的主要食物来源 , 在温度适宜的季节 , 蛇会把老鼠追的“上气不接下气” 。 然而 , 当蛇进入冬眠状态时 , 就轮到老鼠扬眉吐气了 , 它完全可以“抱着手无缚鸡之力”的蛇当辣条啃 。
有趣的是 , 蛇还特别中意老鼠的洞穴 , 很多蛇到了冬天 , 都喜欢自投罗网 。 作为曾经的天敌 , 老鼠可不客气 , 它先等蛇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后 , 它才对蛇发起攻击 。
因为老鼠算是把生存技能拉满的动物 , 它什么都能吃 , 到哪都能生存 , 它也不胆小 , 肚子饿了 , 即便是阎王 , 它也敢啃一啃 。 区区小蛇 , 老鼠自然不怕 。
蛇在冬眠时 , 会经历三个阶段 , 一个入眠期 , 此时浅睡的它们一旦遇险 , 会立马产生攻击行为 。 一个深眠期 , 此时它们会将新陈代谢降低刚刚维持生命即可 , 它们的身体变得僵硬 , 将彻底失去反抗能力 。 一个出眠期 , 即将醒来的它们已经有意识了 , 感应到威胁也会发起攻击 , 只不过伤害值较入眠期稍小 。
聪明的老鼠 , 自然会选择蛇在深眠期的时候“动手” , 那时 , 蛇就相当于老鼠的“绝味棒冰”咯嘣脆 。 当然 , 只要老鼠咬中了蛇的命门 , 比如心脏(七寸)和泄殖腔 , 即便是入眠和出眠 , 蛇也照样长眠 。
我国的大连蛇岛 , 每年都在上演黑眉蝮蛇和褐家鼠“相爱相杀”的场面 。 夏秋两季 , 黑眉蝮蛇威风八面 , 把褐家鼠追的四处逃窜 , 春冬两季 , 褐家鼠抱着黑眉蝮蛇 , 尽情的“歌唱” 。
老鼠为何不怕作为天敌的蛇?这估计是原因之一我们所谓的胆小如鼠 , 只是我们对老鼠的片面之词 。 在我们的意识里 , 猫捉老鼠是理所当然的 , 然而 , 在某些场合里 , 老鼠反而不怕猫 , 甚至还把猫追的仓皇而逃 。
据研究 , 这一切根源 , 还都出在猫科动物的身上 , 这是怎么回事?
在这里 , 不得不提到我们熟悉的弓形虫 , 作为一种寄生虫 , 猫、老虎、狮子等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 , 它唯独只有在猫科动物的肠道里 , 才能有性繁殖 , 随后通过粪便等方式 , 找到新的宿主 。
可不能小瞧了弓形虫 , 它可不像其它寄生虫一样 , 是等待主义者 , 弓形虫是名副其实的创造主义者 。 它能驱动中间宿主去帮自己寻找最终宿主 。
所以 , 我们看见老鼠追着猫跑 , 是因为老鼠感染了弓形虫 , 弓形虫“控制”了老鼠 , 让老鼠变得胆大妄为 , 从而驱使老鼠主动去找作为最终宿主的猫咪 。
这一点 , 就有生物学家经过了论证 , 实验团队把猫尿、狐狸尿等放在感染了弓形虫的小白鼠面前 , 小白鼠非但不怕 , 它还主动上前探索味道 。 同时 , 小白鼠还浑身充满力量 , 兴奋的样子 , 快乐又满足 。
事后 , 通过化验研究 , 小白鼠感染弓形虫后 , 它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浓度 , 足足提高了15%以上 。 多巴胺 , 一种传递激情和兴奋的快乐激素 , 是人都懂 。
所以 , 只要老鼠感染了弓形虫 , 它将变得“天不怕地不怕” , 遇见猫咪和蛇 , 它都不甘示下 。 比如 , 今年9月23日发生在泉州的“五鼠大战银环蛇”事件 , 五只老鼠没有一只逃的 , 它们把银环蛇当成了食物 , 纷纷迎战银环蛇 , 最终都命丧蛇毒 。
推荐阅读
- 整体时间的不可逆
- 钟南山说:我不是神,既然不是神就会犯错,也会预判失误
- 人类可以穿越吗?科学家贸然尝试,实验失败已导致数十人失踪
- 格陵兰冰川融化的速度比想象的快100倍
- 常识考点——中国复眼
- 鸟类的大脑才是最高效的大脑?
- 科学家向外星人发送的4条人类信息,外星人能读懂吗?
- 科学家:冥王星轨道外还有一个引力源,难道和第九大行星有关系?
- 2013年杨利伟在太空听到敲门声,事后回忆:感谢当年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