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随着汽车产业“新四化”浪潮的到来 , 用户的需求迅速迭代演进 。
无论是造型逐渐趋向流畅低风阻的外观形态 , 还是用户在不同场景中的情感和情绪流动 , 亦或是对中华传统的文化认同 , 都使得当下的汽车设计无法用单一定义 , 去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无法用特定语言 , 去表达美学的全部内容 。
那么 , 怎样的设计才能满足当下日趋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呢?
12月29日 , 长安汽车召开“看见明天——构造未来情感空间”2022首届长安汽车设计日全新设计理念品鉴沙龙 ,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苏永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蔡军教授、Thoughtworks总监马彦青、日本G-Mark设计大奖评委、知名工业设计师时晓曦、水滴汽车创始人CEO武卫强、长安汽车造型设计院总经理&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董事长米梦冬等齐聚一堂 , 共探汽车设计的未来发展之路 。
从模仿到超越向世界展示中国设计力量
在新能源的大背景下 , 以用户需求和用户场景为核心的产品研发思路 , 才是在时代浪潮中更好服务于每个出行者、赢得市场和用户?睐的核心优势 。
Thoughtworks总监马彦青
马彦青认为:“当下 , 新一代年轻人将自我感受放在一个空前绝后的位置 , 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诉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 但不变的是他们会一遍遍倾听内心的声音 , 审视当下的情感 , 追逐理想的自我 。 唯有探寻人们潜藏在冰山之下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观念 , 才能透过现象抵达本质 , 编织成对未来的预判 。 ”
日本G-Mark设计大奖评委 , 知名工业设计师时晓曦
时晓曦也赞同情感诉求 , 他认为:“从产品到空间 , 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当设计师不仅仅将想象力聚焦在具体的物品上 , 想象力的外延将会带我们进入到更加丰满的情感互通和创新体验中 。 ”
长安汽车造型设计院总经理&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董事长米梦冬
而长安汽车造型设计院总经理&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董事长米梦冬在做主题演讲时表示:“配合情绪变化的感观设计与汽车空间的完美融合 , 让用户尽情感知触手可及的一切 , 才是未来设计的核心 。 ”
长安全新发布的、极具前瞻意识的全球首发概念车纵之力——VIIA , 就是对情怀化设计的最好诠释 。
武卫强则分析了中国汽车设计经历的模仿、跟随、超越三个时代 , 长安设计的进化 , 正是中国汽车设计变迁的缩影 。 从“旧汽车”到“新汽车” , 中国设计正在向世界展示它的力量 。
关注用户情感变化 , 才能始终与时代同行
随着自动驾驶的到来 , 车从A到B的移动工具属性减弱 , 移动空间属性愈加突显 。 相比家、建筑等大空间来说 , 车内狭小的环绕空间 , 更能带来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 在之后的圆桌论坛环节 , 与会嘉宾们围绕“如何让情感设计与用户感知相融合?车内的情感空间如何构建?”等议题展开探讨 。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苏永刚
苏永刚认为:“无论任何设计 , 任何产品 , 用户最直接的感受 , 就是要满足心理需求 。 设计要能够感受到这种需求 , 去按照这种逻辑去设计 , 去满足用户不同的体验 。
同时 , 不断增强设计的前瞻性和未来性 , 才能呈现与时代同行的设计 。 ”
马彦青则更关注用户冰山之下的需求 。 他举了一个例子 , 去年与长安合作的时候 , 调研中发现用户喜欢玩剧本杀 , 那有没有可能在车里也做一些这种互动娱乐性质的 , 一些好玩的游戏或者方式去满足大家 。
即回归用户冰山之下的需求 , 找到用户期望的感受 ,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下看到的一些表现或者是痛点 , 才能更好地在逻辑上沟通情感 。
时晓曦提出 , 汽车设计关键要摆脱“只是交通工具”的概念 。 汽车作为情感空间 , 确实可以做一些外延 。 现在有几股势力都在做这件事 , 比如长安汽车 , 还有一些新势力 , 还有一些科技行业也在从情感的的角度来做设计 , 所以说未来情感空间 , 应该是各个领域的交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