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欣慰的是 , 秋瑾和王廷钧的两个孩子都成了栋梁之材 , 大儿子王沅德成了湘潭首富 , 小女儿王灿芝是我国首位女飞行员 ,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
秋瑾的一生是短暂的 , 但她在有限的生命里 , 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 活出了自己的光彩 , 她的生命犹如一道光 , 叫醒了广大女性沉睡的心 , 照亮了黑暗的封建社会!秋瑾的精神将永远长存!
@艾弥儿
说
看完秋瑾这一生的经历啊 , 其实我在想的是关于生死的问题 。 想到这个问题 , 其实是受最近的两件事情的影响 。
第一是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百年孤独》 , 里边因为讲了好几代人的故事 , 每一代都多子多孙的 , 又是生在一个战争的年代 , 那么家族里的生生死死就变成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 不知道是因为死亡太频繁太离奇太无常 , 以至于大家见怪不怪了 , 还是因为作者用了一种白描的方式来记录死亡 , 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 。 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 或早或迟的都会发生 , 能相对平静的面对死亡 , 不管是自己的即将离去 , 还是亲人朋友的离世 , 这是我们活着的时候要修行的一门功课 。
第二件事儿就是最近疫情比较严重 , 朋友圈里已经有老人离世的消息传来 。 各个群里也都在讨论 , 如何能通过各种渠道买到一些特效药 , 美国产的印度产的国产的 , 万一在家中老人危重的时候能够用上 , 能把他们从死亡的线上拉回来 。 同时也会看到各种夸张的 , 耸人听闻的或真或假的消息 , 在各个群里边扩散转发 , 我想都是因为人们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吧 。
其实对待死亡 , 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 不同种族 , 和拥有不同信仰的人群里 , 态度都是特别不一样的 。 比如说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 一个人的名声、忠诚、义气 , 都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 所以舍身取义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古代的斯巴达 , 所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送被送到国家的军队里边去 , 接受多年的艰苦的训练 , 然后被送上战场 , 保卫自己的国家 。 战死沙场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 没有人畏惧死亡;比如信仰佛教的认为 , 我经过此生的修行 ,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停止 , 而是可以摆脱六道轮回进入涅槃的通路 。 信仰基督教的会觉得我死后可以上天堂 。
即使在现在的中国 , 我就发现生活在乡村的老人们对待死亡能够更平静的接受 , 没有城里人那么慌张和恐惧 。 因为在乡村里那种家族观念还很强 , 那种对祖宗的怀念和敬畏 , 这种风俗习惯还一直存在 。 老人上了年纪就会很平静的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棺材寿衣 , 交代好后事 , 随时准备着迎接死亡到来的那一天 。 真走了之后 , 穿好寿衣放进棺材里 , 可能就埋在家后院的山坡上 。 子子孙孙时不时的就可以到坟前敬上一瓶酒一盒烟 , 和老人聊几句家常 。 这样的氛围就让人感觉生死其实没有那么确定的界限 。
所以我在思考的就是 , 对待死亡并不只有一种态度和诠释 。 选择哪一种态度和诠释 , 不光决定了我们如何去面对死亡 , 也决定了我们如何度过活着的岁月 。
【女杰秋瑾:遭丈夫家暴后,用生命打破束缚,参加革命照亮后人】回到秋瑾这一生的经历 , 或许对她而言 , 32岁为了自己的信仰离开这个世界 , 并不是一场悲剧 , 而是一个舍身取义的结局 。
推荐阅读
- 江歌案二审宣判, 母亲墓前宣读判决! 这些细节必须关注
- 苦命女子不堪家暴,将魔鬼前夫大卸八块,至今已坐16年牢
- 昆嵛山|想好去哪了吗?多国发微博欢迎中国游客到访旅游
- 一场因家暴引发的家庭悲剧,回顾2013年云南昭通市1·17杀夫案
- 普法:反抗家暴,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 129年,不曾忘那位湘江边上的“奇男子”
- 16岁被拐遭买家丈夫家暴,女儿又被丈夫家暴离家,34年寻母又寻女
- 240公斤男子行动不便 住所惨变“垃圾屋”
-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正式退役,现在火星表面只有三艘火星探测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