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占老宅300万征收款,儿子30年未尽孝父亲,上门要分钱被拒绝( 二 )


而父亲已经离开七年 , 这期间于建全并未与继母一家联系 , 对于自己能否分到份额 , 他是没法收集证据去举证的 , 最后很大可能还是走法律途径 , 将举证权力交给法律 。
不过调解员也同时劝告于建全和史秀霜夫妇 , 你们还是先尽量和继母一家做好沟通 , 尽量打感情牌 , 一旦走法律途径 , 几十年的亲情就彻底没有了 , 这一点要考虑清楚 。
听到这里 , 于建全夫妇沉默了 , 他们一味想着要钱 , 却忽略了亲情 , 最终和继母一家闹成这样 , 难道就没反思过自身态度吗?

看到这一家人的矛盾 , 我只能感慨 , 于建全即便有资格继承一部分征收款 , 继母不给他钱都是正常的 , 因为他当初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一事 , 就是不孝在先 。
当年父子闹翻有两个版本 , 我们可以仔细分析 , 第一个版本是父亲要将他们扫地出门 , 理由是将儿子儿媳住的两间房子出租出去 , 这个理由有些不合常理 , 父亲会为了钱将儿子儿媳赶出去?
如果真是这样 , 也是继母所为 , 父亲毕竟寄人篱下 , 但于建全为何非要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呢?所以这个理由很大可能是史秀霜编造出来的 。
第二个版本则更合乎逻辑 , 那就是于建全和史秀霜年轻时候喜欢热闹 , 经常招一些朋友胡吃海喝到深夜 , 让老两口无法休息 , 才下了逐客令 。
所以说 , 年轻时候是于建全夫妇不对在先 , 又因此事与父亲断绝关系 , 几十年时间不来往 , 这就是不孝 , 包括父亲之前住院也没有拿一分钱 , 他们有什么脸面来分财产呢?
人在做天在看 , 父亲不在了 , 他们也和继母没有走动 , 听闻继母手握300万征收款后反而上门讨要 , 吃相太难看 。

于建全为何做出这些决定?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在妻子史秀霜这里 , 种种细节表明史秀霜才是断绝亲情的始作俑者 , 于建全只是惧内而已 。
如果于建全要真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 , 后来为何又偷偷联系?为何连去医院看父亲一眼 , 都要背着妻子偷偷摸摸去?这很不合常理 。
唯一的答案 , 就是于建全与父亲并没有矛盾 , 而是史秀霜与公婆有矛盾 , 即便史秀霜在找调解员帮忙时 , 也说了谎 , 她说自己对婆婆很孝顺 , 真要如此 , 婆婆岂能不待见她?
据我猜测 , 当年父子闹到反目 , 很大可能也是因为史秀霜处理不好公婆关系 , 她性格强势 , 控制欲强 , 一定是在婆家喧宾夺主 , 让本来也强势的婆婆反感 , 所以才下了逐客令 。
不管是于建全还是他的父亲 , 都属于当不了家做不了主的男人 , 父亲作为上门女婿当不了家是正常的 , 而于建全当不了家 , 是不是受父亲影响呢?不得而知 。
一个家庭能过成什么样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中的女主人 , 毕竟男人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多 , 但婆媳矛盾通常是家庭矛盾的核心所在 。

不管征收款有没有份额 , 于建全和史秀霜都应该把亲情摆在第一位 , 这比钱更重要 , 即便断了几十年的亲情弥补不回来 , 做做姿态也比上去就要钱好看 。
客观说 , 于建全和史秀霜这次回家要征收款的吃相 , 属实难看 , 如果他们之前与父亲和继母走动频繁 , 还有谈论的可能 , 但几十年不来往 , 偏偏在征收款下发后才来往 , 真的好看吗?
尤其是史秀霜 , 她和公婆翻脸的决绝远胜于丈夫 , 于建全起码还和父亲偷偷来往 , 而她则真正做到了几十年不待见公婆 , 一句话没有 , 反倒是看到征收款后 , 各种上门讨要 , 这种情况下婆婆怎么可能待见她呢?
感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相处好的 , 这种非血缘关系的感情需要几十年时间来积累 , 但断送的话会非常快 , 史秀霜为了一时意气之争做出短视行为 , 殊不知婆婆还有几个亲生子女 , 即便两边闹翻 , 人家人多也更占理 。
如果老宅宅基地真的是大产权房 , 于建全和史秀霜是没有资格去讨要征收款的 , 继母给不给只能看人家心情 , 所以说处理好关系非常重要 , 尽量弥补吧 。

结语:
有的时候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不是利益的事 , 而是感情的事 , 只是因为感情掺杂进利益 , 才让感情变得复杂 。
尤其对重组家庭来说 , 感情未满 , 利益错综复杂 , 要处理关系更应该小心翼翼 , 甚至付出的比原生家庭还要多 。
父亲还在时 , 双反关系起码有父亲作为纽带 , 可是儿子儿媳连和父亲都不走动 , 怎么能和继母搞好关系呢?
即便于建全和史秀霜有份额 , 因为得罪继母而最终选择对簿公堂 , 也不是明智之举 , 为何能够协商的事 , 非要闹到翻脸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