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计算:将发展新的计算形态,催生新的计算架构( 五 )



相关的前沿技术还有CXL高速互联、NVMe Over Fabric等 , 全球有许多巨头正在探索 , 如Intel、Marvell、三星等 。
2.机柜即计算机需要注意的是 , 并非所有用户的计算架构、服务器形态都朝着数据中心即计算机的方向发展 , 因为体量不同、场景不同 , 这种努力带来的收益是不一样的 。 数据中心即计算机更适合于互联网、云计算巨头所需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 对于第二梯队及以下的互联网、云计算公司 , 以及金融、能源、制造业等公司 , 机柜即计算机可能更加适合 , 因为无需对IDC机房做大规模的调整 , 很多组件能够复用 , 从而受益于大规模生产标准件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
3.设备即计算机在IT基础设施领域内 , 不只是宏观(超大规模 , 如数据中心级别)、中观(机柜级别、服务器级别) , 还有微观(组级和设备级别) , 都有类似的趋势 。 当我们观察服务器的各个设备 , 如SmartNIC、Nvidia DPU、Intel IPU等;还有SSD(包含了主控、Firmware、颗粒)时 , 你会发现它们也是一台精简版的 , 浓缩型的小小计算机 。 也即设备即计算机 。
硬件重构的方向是一切皆计算机这个趋势不仅适用于IT基础架构 , 还适用于所有的智能制造领域 , 如meta(原名FaceBook)的触觉手套 , 可以看成是手套即计算机 。 根据场景的需求不同 , 我们会发现 , 在不同的层次上 , 物体都有发展成为智能体(也即“计算机”)的趋势 。 小到手环、眼镜、音箱、鞋子、衣服、杯子;中到电灯杆、交通灯、道路;大到楼宇、机场、城市乃至地球 , 都会朝着“计算机”(也即智能体 , 大的可视为复杂巨系统)的方向发展 。 背后的原因是 , 更快的响应 , 更低的成本;更懂人类(个体、组织 , 乃至国家和全人类)的需求 , 为人类提供更灵活多样化、更便利的服务 。 下面举两个例子 , 分别是:叶片即计算机、吊舱即计算机 。
1)叶片即计算机
GE有个风电部门 , 把传感器安装在每一个风机叶片上 , 通过对风机转速、风力、温度、湿度、环境等近百种数据的采集、分析 , 风机能够自己进行涡轮叶片转速的调整 , 不需要把数据传输到数据系统 , 通过桨片的角度调整能够增强风力 , 能够增加风力4% 。 这就是软件定义制造 , 换句话说 , 风机即计算机 。
2)吊舱即计算机
在矿山、农场、建筑场地等三维建模的过程中 , 多数解决方案是通过无人机下面的包含若干个摄像机的吊舱 , 拍摄大量的照片或影像 , 再返回建模的工作空间去操作 , 一旦发现有些地方漏拍 , 或者拍得不够清晰 , 还需将带有吊舱的无人机再次派往场地补拍 , 需要耗费数小时 。 国内的空陆视觉 , 通过将吊舱内嵌AI芯片 , 可实时同步建模并输出图像 , 能够很快在作业场地感知是否需要补拍或者重拍 , 能够节省不少时间 , 提高效率 。 其实就是 , 吊舱即计算机 。
3)摄像头即计算机
实际上吊舱即计算机本质上是指吊舱里面 , 内嵌了AI芯片的摄像头即计算机;另外 , 前面所属Meta XR眼镜 , 包含了带有计算能力的传感器 , 也是摄像头即计算机的一种类别 。 随着元宇宙的发展 , 结合物联网进行感知世界 , 使用AI算法改变世界的逐步深入 , 摄像头即计算机 , 或者摄像头所属系统即计算机 , 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
XX即计算机的例子 , 还能举出很多 。 总之 , 元宇宙计算 , 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 , 将发展新的计算形态 , 如空间计算、去中心化计算;也将催生新的计算架构 。 为了更好的支撑应用场景 , 硬件重构的方向就是一切皆计算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