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迷踪》: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失踪案,一次父与女的交心之旅( 二 )


而当母亲去世后 , 女儿的内心世界彻底封闭起来 , 她看似还是和从前一样其实内心痛苦不堪 , 她假装一切照旧 , 孤独地承受着一切 , 却无法对同样爱自己的父亲展开心扉 。 甚至在她看来 , 父亲完全不懂她 。 女儿在母亲忌日那天的直播中 , 就说到自己的父亲不会和自己提母亲 , 然后父亲就来了 , 其实他本想说母亲的事情 , 又怕女儿伤心只能用其他事情转移话题 。 父亲离开后 , 女儿是失望的 , 可是她不会和父亲去探讨解决这样的问题 , 她习惯了有母亲这座桥梁 , 而不是直接与父亲对话 。

③女儿对父亲更多的是崇拜和依赖 , 却从未真正交心
影片中 , 小时候的女儿曾在父亲节给爸爸送过礼物 , 她躺在爸爸的旁边 , 给爸爸送上了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画 , 上面还写着“我最好的爸爸” , 这一段是影片中唯一一处女儿与父亲有了肢体接触 。 而之后 , 女儿和父亲看似渐行渐远了 , 但实际上他们的联系一直都在 。
比如父亲带入女儿生活的精灵宝可梦 , 在整个影片中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 女儿失踪后父亲在湖边找到女儿的踪迹 , 靠的就是宝可梦挂饰 。 而“凶手”接近女儿 , 也正是因为他了解女儿的喜好—精灵宝可梦 , 从而进入女儿的内心世界 , 发展成无话不谈的网友 。 这精灵宝可梦正是父亲与女儿之间感情的寄托 。
至于钢琴也是电影中感情的一种寄托 , 是女儿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寄托 。 而这种寄托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父亲在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 父亲发现女儿失踪也正是因为钢琴 , 女儿的钢琴老师说她已经半年没有学钢琴了 , 而这半年的学费女儿全都正常收了 , 还曾告诉他会好好学习钢琴 。 女儿对父亲的崇拜和依赖是毋庸置疑的 , 只是她把他放在了更高的位置 , 却不曾敞开心扉 , 让他进来 。
随着剧情的发展 , 父亲终于找到了失踪的女儿 , 两人终于和解打开了心结 , 可以轻松地把母亲放在两人的对话里 。 而此时 , 女儿也终于可以换掉和母亲合影的桌面背景 , 换上了她和父亲的合影 。 一场找寻女儿的惊险之旅打破了父女之间的心结 , 不是每一个悬疑故事都可以以喜剧结尾 , 父女关系是电影的主题 , 更是我们应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

02 看出影外:影片背后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①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电影中的女儿 , 以及警察的儿子 , 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 在家庭教育方面必然有某种缺失 , 比如 , 女儿在父亲的严厉管束下 , 精神世界封闭 , 孤独而无助 。 由警察妈妈带大的男孩 , 又缺少男人的阳刚气概 , 处事时更容易依赖母亲 , 在闯下大祸后打电话只知道向母亲求助 , 逃避责任 。 而旁观者也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充满了偏见 , 这无疑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 。
而单亲家庭的父母 , 也存在一些问题 。 比如男主角监护的缺失 , 他认为自己很了解女儿 , 却不懂的女儿真正的需求 。 警察妈妈对儿子的愧疚 , 使得她一味的溺爱儿子 , 犯了错误不加惩罚反倒帮助他掩盖 , 最终铸成大错 。
②网络社交真的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吗?
你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了?对于别人在朋友圈中发美照、晒大餐、晒跑车、晒旅游 , 你作何感想?网络社交真的让我们彼此更近了吗?实则不然 。
你会为了拍出一张美照 , 换各种角度去尝试 , 最终发一张美照获得点赞无数 , 又能怎样?点赞的人真心关心你吗?还是不点赞的就是不关心你的?其实什么都代表不了 。 看起来无数点赞、异常热闹 , 其实至始至终是一个人孤独的表演 。
就像《网络迷踪》中的女儿 , 在父亲看来 , 女儿有很多网友 , 他觉得女儿很受欢迎 , 有很多好朋友 。 但当女儿失踪后 , 那些所谓的好友竟然都说:“我跟她不熟 。 ”父亲还看到了女儿孤零零吃饭的视频 , 网络空间的一片繁华更多的是孤独和空虚 , 女儿在直播中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 , 渴望被关怀、被理解 。 当女儿失踪案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时 , 那些“跟她不熟”的人又都纷纷跳出来表示自己跟她的关系非常好 , 来博取热点 。 这是个多么诡异的虚幻世界 。
③溺爱不是爱 , 恰恰是伤害
除了主角的感情线 , 不容忽视的就是警察妈妈对儿子的爱 。 当儿子小时候撒谎时 , 她选择为儿子圆谎 。 当儿子犯了大错时 , 她仍然要铤而走险 , 为儿子脱罪 。 错误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悲惨的结局 , 溺爱终究铸成大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