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精读 |北大团队最新成果,将为抗新冠病毒添新药;上海理工大学成功研制出CMOS光子芯片( 二 )



高性能钙钛矿量子点固态薄膜及其电致发光器件
该研究是从化学学科出发 , 利用光学、凝聚态物理、半导体器件等交叉学科手段 , 成功实现半导体材料理化性质可控调节的典型案例 。 该成果打破了传统量子点合成策略的瓶颈 , 发展了全新的原位合成量子点固体薄膜新原理与新方法 。
北京大学曹云龙团队最新成果 , 将为抗新冠病毒添新药!
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 , 其子代变异株井喷式涌现 , 并呈现出”趋同演化“的趋势 , 大量中和抗体药物和康复者血浆已经被逃逸 , 给新冠疫情的防控带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 。 “趋同演化”现象形成机制以及演化终点亟需深入探究 。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昌平实验室曹云龙/谢晓亮课题组联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课题组于2022年12月19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 , 系统地探究了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RBD)”趋同演化“的机制 , 并前瞻性地对病毒未来突变演化方向进行了预测 , 为广谱疫苗和抗体药物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

研究人员对不同免疫背景人群中分离得到的抗体进行了大规模中和测定和逃逸图谱表征 , 发现病毒趋同进化产生的变异株几乎逃逸了目前所有中和抗体药物、疫苗接种者或康复者血浆 , 包括BA.5突破感染者血浆 。 并且 , 由于“免疫印迹”现象的存在 , 奥密克戎亚型变体突破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多样性逐渐降低 , 特别是BA.5突破感染 , 这提示基于BA.5变异株研发的疫苗加强针不能对新出现变异株产生良好的交叉防感染保护效果 。 另外 , 研究者基于抗体的大规模中和测定和逃逸图谱表征的数据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型 , 对病毒演化方向进行了合理预测 。 尽管这些新突变株 , 特别是其中的XBB、BQ.1.1和CH.1.1等支系具有前所未有的免疫逃逸能力 , 研究团队此前筛选出的广谱中和抗体药物组合SA55+SA58 , 特别是SA55 , 仍然强效中和所有主要突变株和未来短期内可能流行的突变株 , 且能同时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 是目前唯一已知能够高效中和所有新突变株的 , 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抗体 , 相关论文此前于12月初发表于知名生命科学期刊Cell Reports 。 该抗体具有广谱中和能力强、将很难被未来变异株逃逸、半衰期长等特征 , 将特别适用于不适合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免疫缺陷人群等群体的防护 。

广谱中和抗体SA55和SA58
该研究揭示了“免疫印迹”造成的奥密克戎突破感染刺激产生抗体表位多样性降低 , 进而导致免疫压力集中化 , 促使新冠病毒RBD蛋白发生趋同演化的现象 , 这些积累趋同进化突变的病毒在获得极强突变逃逸能力的同时 , 也保持了较高ACE2亲和力 。 该研究中的预测方法为预测病毒突变演化趋势、开发广谱疫苗和抗体药物提供了参考资料 , 且具有扩展到其他体系的潜力 。 同时 , 研究结果也提示 , 基于BA.5突变株研发的疫苗对于其他变体的交叉保护效果很可能不够理想 , 进一步开发设计能够克服免疫印迹、激活广谱中和抗体的新型疫苗至关重要 。 而以SA55+SA58抗体组合为代表的广谱中和抗体既可以通过鼻喷给药方便快捷地在呼吸道建立短效预防 , 又可以通过注射实现感染初期的治疗和中长期预防 , 特别适用于保护高风险的医护人员以及不宜接种疫苗的免疫缺陷人群和老年人 。 SA55与SA58已经授权给科兴生物进一步开发 , 初步的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显示 , 喷雾吸入一次提供的即时保护可维持6-12小时 , 预防感染效率可达到80%以上 , 且成本较低 , 方便使用 , 目前正在进行更严谨的临床试验 , 预计将来可以大规模推广 。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取得系列重要突破
作为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个基础研究问题 , 图形渲染技术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 是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 而以神经辐射场(NeRF)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渲染新范式发展迅猛 , 成为了新一代计算机图形学的核心技术 。 近日 ,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神经辐射场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突破 , 相关成果被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知名学术会议ACM SIGGRAPH ASIA 2022接收 , 引领了神经辐射场的芯片架构以及高精度数字人混合建模渲染的前沿研究 。
一、面向神经渲染的专用处理器芯片架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