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冒雨秋游天水花石崖( 二 )


走不多远 , 紧靠东面山麓的河流又在眼前 , 第四次踩着趔石过河由河东岸又来到河西岸 。 东面山麓处山体呈黑褐色 , 间有一道道白色花纹 , 甚为奇异 。 继续前行 , 透过雨幕 , 花石崖连绵起伏的山峰映入眼帘 。 河岸上一块巨石横在河滩上 , 状若鲸鱼浮出水面 。 尽管雨一直在下 , 但一些爱美的驴友依然爬上巨石 , 站在巨石上拍照留影 。 西面山坡上点缀着一片片被秋风染红的枫树林 , 与绿色、黄色的树木相间 , 甚为好看 。
滴滴答答的雨声与淙淙的溪流声交织成一曲天籁之音 , 给空旷的山野增添了几分诗意 。 行不多远 , 第五次踩着趔石过河由河西岸又来到河东岸 。 这一段河谷被两侧山峦斜伸出的山崖挤成窄小的一隅 , 河谷中乱石遍布 , 巨石林立 , 溪流较为湍急 。 沿河流东侧石崖下的河滩第六次踩着趔石过河由河东岸又来到河西岸 , 河滩上出现一个隐于野草丛中的小道 。 站在河岸上远眺 , Ⅴ字形山谷中间隐现一个圆锥形的峰峦 , 被两侧的山峦环抱 。
从荒草丛生的河滩小道前行 , 蜿蜒曲折的河流又横在眼前 , 第七次踩着趔石过河由河西岸又来到河东岸 。 河流东岸是一片较为开阔的谷地 , 谷地中的灌木、野草长得十分茂盛 , 两面山峦上的树木被秋风染成五颜六色的色彩 。 走过谷地 , 两面的山峦向河床铺展而来 , 把河流环抱在山崖之下 。 东面山峦斜铺向河床的山脚出现几处裸露的青褐色岩石 , 石上还有不规则的白色花纹 , 与其上相连的黄色土崖形成鲜明的对比 。 踩着青褐色岩石缓慢而过 , 河谷愈发逼仄 。 雨越下越大 , 脚踩着河边湿漉漉的河石前行 , 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
沿河边前行 , 西面突兀的山峦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 数块巨石呈弧形排列在河床中间 , 溪水从两块巨石中间流过 , 形成一处小瀑布 。 由巨石旁而过 , 又是一处灌木丛生的谷地 , 草丛中有一条人行小道 。 抬头远眺 , 矗立在两座大山交会处的圆锥形山峦愈加清晰 。 由小道走出谷地 , 溪流又横在眼前 , 第八次踩着趔石过河由河东岸又来到河西岸 。 这里的河谷相对较为开阔 , 谷地中长着较为高大的落叶乔木 。



走过谷地 , 沿着溪流西侧的河滩前行 , 便来到由西部注入涧沟河干流的一支流沟口处 。 山沟左侧陡崖台地上长着几株高大的柿子树 , 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 , 山崖处有人工开凿的几眼窑洞 。 山沟右侧是一座山峦铺展向涧沟河河床的余脉 , 上有一条羊肠小道 。 领队天珠群是一个精干的小伙子 , 把前面已走上山峦小道的人呼唤过来 , 引领大家沿涧沟河支流的山沟行进 。 山沟也有一小股涓涓细流 , 沟里灌木丛与落叶乔木杂生 。 顺沟走了一段路后 , 领队天珠群觉得走错了路 , 便领着驴友原路返回到山沟的沟口处 。 他让大家待在沟口处 , 自己由山峦上的山腰小道而上先探了一下路 。 遂引领大伙由山沟右侧山峦余脉伸展出的山脚小道而上 , 上面也有一处小块台地 , 地上长着一株核桃树 , 树下铺着8块长方体状青石 , 其中5块青石垒成一个简易野炊灶 , 3块青石铺在地上供行人坐下歇息 , 显然是有人到此活动留下的 。 由台地而上 , 是山峦余脉伸展而来的一个斜面状山坡 , 坡地上灌木荒草丛生 , 山腰上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林间小道 。 站在山坡上 , 视野较为开阔 , 风景这边独好 , 四周的山峦被秋风染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 连绵的大山簇拥着一座圆锥形的高山 , 峰峦高耸入云 , 峰头岚雾缭绕 , 恍若仙境 。 正如北宋王安石在散文名篇《游褒禅山记》中云:“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险以远 , 则至者少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
从荒草过膝的野径小道走过 , 陶醉于美景 , 全然不顾裤腿被露水淋湿 , 沾满泥巴的户外鞋也已湿透 。 走过斜坡 , 由山腰处的羊肠小道继续前行 。 小道在近山麓处 , 西面是密林覆盖的山坡 , 东面陡崖之下是幽深的河谷 。 因下雨路面湿滑 , 走得极为缓慢 。 大家走走停停 , 透过树枝观赏河谷对面的山峦秋景 。 走过山腰小道 , 便来到从西部注入涧沟河的另一条支流沟谷 。 这条沟谷中也有一条涓涓细流 , 但这条沟谷里的大部分石头却呈桔黄色 , 与其他地方的石头色彩迥然不同 。 沿V字形沟谷走了一段路 , 前方两山交会处溪水由黑褐色巨石之上流下 , 形成一个小瀑布 。 这里已属清水县境 , 距花石崖主景区还有约2公里的路程 。 要到花石崖必须爬坡从密林小道而上 , 但因雨一直在下 , 山陡路滑 , 上山、下山均有一定难度 , 特别是从湿滑的斜坡下山更为困难 。 领队天珠群征求大家的意见后 , 决定到此为止原路返回 。 这时已是中午 , 大家在此地或站或坐于坐垫之上 , 匆匆吃了随身带的午饭和水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