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是如何形成的
浸泡温泉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 还具有加速氧化还原的作用 , 不过温泉是怎么来的 , 可能就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
温泉的形成 , 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 , 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 , 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 , 因地壳板块运 动隆起的地表 , 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 , 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 , 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 , 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 , 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 , 多为硫酸盐泉 。
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 。 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 , 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 , (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 。 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 , 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 , 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 , 当热水温度升高 , 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 , 会使压力愈来愈高 , 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 , 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 。 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 , 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 , 减轻热水的密度 , 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 。 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 , 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 , 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 , 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 , 终至流出地面 , 形成温泉 。 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 , 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 , 中地下水位低 , 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 , 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 , 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
1.一般说来 , 温泉的形成需具下列三条件:
(一)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
(二)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
(三) 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 。
2.依化学组成分类
【泡温泉|温泉是如何形成的】温泉中主要的成份包含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 , 依这三种阴离子所占的比例可分为氯化物泉、碳酸氢盐泉、硫酸盐泉 。
除了这三种阴离子之外 , 也有以其他成分为主的温泉 , 例如重曹泉(重碳酸钠为主)、重碳酸土类泉、食盐泉(以氯化钠离子为主)、氯化土盐泉、芒硝泉(硫酸钠离子为主)、石膏泉(以硫酸钙为主)、正苦味泉(以硫酸镁为主)、含铁泉(白磺泉)、含铜、铁泉(又称青铜泉)
其中食盐泉也称 盐泉 , 可依含氯化物 食盐的多寡 , 区分为弱食盐泉和强食盐泉 。
(1)依地质分类
以产生温泉的地质特性 , 可将温泉分类为火成岩区温泉、变质岩区温泉、沉积岩区温泉 。
(2)依物理性质
根据温泉的温度、活动、型态等物理性质 , 可将温泉分为普通温泉、间歇温泉、沸泉、喷泉、喷气孔(或硫气孔)、热泥泉六类 。
(3)依温度
依温泉流出地表时与当地地表温度差 , 可分为低温温泉、中温温泉、高温温泉、沸腾温泉四种 。
3.泡温泉前注意事项
1.一定要记得把身上的金属饰品摘下来 , 不然你会很难过地发现自己心爱的首饰已经被硫化成黑色的了 。
2.避免空腹、饭后、酒后泡温泉 , 泡温泉与吃饭时间至少应间隔一小时 。
3.选择适应自身的高、中、低温度的温泉池 , 一般从低温到高温 , 每次15—20分钟即可 。
4、温泉不宜长时间浸泡 , 否则会有胸闷、口渴、头晕等现象 。 在泉水中感觉口干、胸闷时 , 就得上池边歇歇 , 或喝点饮料补充水分 。
5.皮肤干燥者浸泡温泉之后最好立刻抹上滋润乳液 , 以免肌肤水分大量流失引起不适 。
6.过烫过酸的温泉不要泡 , 温度在30~45℃比较适宜 。
7.最好不要独自一人泡 , 以免发生意外 。
8.泡完温泉后不必再用清水冲洗 , 但是强酸性温泉和硫化氢温泉刺激性较大 , 最好还是再冲洗一下 , 以防有副作用 , 皮肤容易过敏的人更要注意了 。
9.根据水质划分 , 温泉一般分为中性碳酸泉、碱性碳酸氢钠泉、盐泉和硫磺泉四种 。 温泉的水质不同 , 则对不同的病症具有不同的疗效 。 如各种成分都有的单纯泉 , 对于神经痛、风湿、皮肤病等有疗养作用;含有二氧化碳的碳酸泉 , 则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有好处 。 所以泡温泉以前 , 最好先了解温泉的种类 , 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 才能真正达到泡温泉的预期目的 , 并可避免给身体带来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