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内蒙古发现清代女子大墓,身穿龙袍,尸身历经百年而不腐( 三 )


那么 , 这座荣宪公主墓又是如何发现的呢?

三、大墓出世1972年的一天 , 内蒙古赤峰市下属乡镇的一户农民正在田间劳作时 , 突然被远处的一声巨响给吸引 , 还以为是哪里用炸药开山呢 。
好奇的农民循声赶到了巨响传出的地方 , 却发现地面出现了一大块的塌陷 , 其中还有一道黑呼呼看起来很深的裂缝 。
农民壮着胆子 , 沿着一旁的安全地带又往前走了几步 , 挤眉弄眼的顺着那到塌陷裂开的地缝往里看 , 隐约能看见一些里面的景象 。
“莫不是这块地下面有大墓?”农户的心里这样想道 。

随即他便急忙让家里人通知了当地的文物局 , 自己则是留在当地保护现场 , 以免有不法分子趁机到古墓中劫掠 。
当地文物局在接到居民的汇报后 , 高度重视这一次的发现 , 因为赤峰市此前曾出土过多座古墓 , 所以工作人员也是急忙赶到现场 。
根据工作人员的初步测算 , 这座古墓是清代典型的墓葬规制 , 长105米 , 宽45米 , 属于是近代发掘的、规制较高的一座墓葬了 。
专家们十分高兴 , 规制如此高的墓葬 , 势必会埋葬一些珍贵的文物 , 这对我国的文物工作者来说 , 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 。

如果成功将这座古墓挖掘 , 势必会在我国的考古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震惊全国也是说不定的!
但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 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了数量不一的盗洞 , 这便意味着该墓葬曾遭受过盗掘 , 专家的心也是凉了一截 。
而事实也确如专家设想的那样 , 主墓室被盗墓贼劫掠一空 , 几乎所有有价值的文物都被盗走了 , 现场只留下了一地的文物残骸 。
考古工作者们看着主墓室中的一片狼藉 , 心里也是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 心想若是他们能够早日发现进行保护 , 就不出现这种情况了 。
盗洞
不过考古工作还是要继续的 , 随着进一步的发掘 , 工作人员们也是发现了一个问题 , 那就是主墓室中墓主人的棺椁不见了 。
有些初出茅庐的考古人员认为 , 会不会是盗墓贼在劫掠文物的时候 , 一并将墓主人给劫掠走了 , 毕竟有些棺木还是十分值钱的 。
但这一想法随即便被专家给否决了 , 专家认为棺木虽有价值 , 但相较于其他文物来说 , 则显得有些鸡肋 , 盗墓贼应该不会退而求其次 。
而且根据盗墓贼的盗洞大小推测 , 盗墓贼应该是没有办法将棺木运出的 , 可既然这里没有棺木 , 说不定这里是墓主人的一座疑冢!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 一座用来迷惑盗墓贼的疑冢竟能如此豪华 , 显然也与疑冢的实际作用大相径庭 , 其中一定有什么秘密 。
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 , 考古工作者们再一次对墓室进行了仔细的发掘 , 期望着能够从中发现没有关注到的线索 。
那么 , 墓主人的棺椁到底在哪里呢?
情景模拟
尾声棺木究竟藏于何处?真正的墓室到底在哪里?
这是困扰着现场每一位考古工作者的问题 , 但正所谓有心者事竟成 , 随着第二轮发掘工作的展开 , 一名专家在墓室墙壁上发现线索 。
因为专家在利用工具敲打主墓室周遭的墙壁时 , 有一侧墙壁的声音显得十分空洞 , 似乎背后还有空间 , 说不定就是被隐藏的墓室 。
于是考古队员在经过一番严谨细致的商讨后 , 决定对这面墙壁进行拆除 , 看看后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

也正因如此 , 考古队顺利的发现了真正的墓室 , 并对其中的棺椁进行了保护性发掘 , 荣宪公主墓也是自此重见天日 。
随着挖掘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 专家还对荣宪公主尸身不腐做出了解释 。
与辛追夫人利用防腐液保持身体不腐的情况不同 , 荣宪公主尸身不腐得益于蒙古当地的干旱天气 , 再加上墓室的密闭效果 。
以及既能防虫又能防腐的棺木 , 整整三层保护措施 , 才最终使得荣宪公主的尸身能够历经240年而不腐 。

此次荣宪公主墓的发掘 , 用大量事实及物料向我们展示了清朝皇室的生活 , 对我们了解清代皇室的历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
而纵观荣宪公主的一生 , 她圆满幸福的一生也是令我们羡慕不已的 , 在当时那个礼教严格的时代 , 能够有此一生也算是上天垂怜 。
情景演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