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一厕,与下同溷:汉代厕所用处多,古人如何做到如厕潜逃?( 二 )


一方面把两个污秽之所集于一处 , 减少污染源人畜粪共贮 。
另一方面清理方便的立体构筑 , 占地面积小 , 可有效利用空间人粪作为猪的辅助饲料 , 也是一种资源再利用 。 说明在我国汉代人们就有了很强的环境意识 。

这种溷厕合一建筑至今还流行于陕南、四川部分地区 。 陕南汉中、勉县厕所建筑还有和汉代陶厕中的一些型制相同者 。
关中地区也有把厕和猪圈置于一处 , 溷厕不分 。 北方不少地方如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都曾流行过这种溷厕合一的建筑形式 。
汉代墓葬出土明器中的陶厕具有多种形式 , 大概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 。 可以粗略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一是单厕与猪圈结合 。 这种厕所是由圆形、椭圆形或方形围墙构成的猪圈 , 圈内附有陶食槽和陶猪 。
厕所架筑于正圈之上 , 厕所屋顶有两面坡或四角攒尖等形式 , 厕门外多有便于人上下的斜坡道 。
厕内地板开有长方形便坑 , 下通猪圈 , 粪便由此落入圈底 。 有的厕所墙壁还开有小窗以利通气 。

二是双厕与猪圈结合 。 主要特点是在长方型猪圈上方的两侧或对 角分建两座厕所 。
中间为猪圈 , 圈后墙上搭檐棚为猪舍 , 前墙正中开一供猪出入的通道 , 圈两侧对称起造两座形制完全相同的高台厕所 。
门前有台阶 , 厕内便坑下通猪圈 , 还有的陶厕将厕建在猪圈对角的平 台上 , 便坑皆通猪圈 。

三是厕与居室、猪圈结合 。 同居室结合的厕所 , 当时也已经成为民居的有机组成部分 , 生活起居非常便利 。
许多厕所结构合理 , 设施齐全 , 内设尿槽、脚踏、台阶、扶手 , 屋顶辟有天窗 , 地面铺设花纹地砖 。
例如 , 山东省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中 , 朝北的侧室设置的厕所里面有一坑 , 两侧有脚踏 。 这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卫生间相差无几 。

这些当然都是王宫诸侯才能够享受的 , 和民间普遍使用的厕所有一定的差距 , 但也是在民间厕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
除此之外 , 到了晋代曾出现一些豪华型厕所 。 如《晋书》载:刘寔曾去豪强石崇家拜访


“两婢女持香囊 , 寔便退 , 笑谓崇曰‘误入卿 内’ 。 崇曰‘是厕耳’ 。 寔曰‘贫士未尝得此’ 。 乃更如他厕 。 ”
由此可见 , 作为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 , 汉代厕所设施的建造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 风格多样 , 结构合理 , 许多厕所建造的非常讲究 , 设置便坑、扶手、脚踏 , 屋顶辟有天窗 , 地面铺设花纹方砖 。

如厕潜逃 , 决定生死的猪圈厕在汉代 , 溷厕合一的特殊结构 , 也是汉人面临“外急”时的出逃之所 。 危难之时的人们常有假借“如厕”的名义而出逃的现象 。 如鸿门宴危急之时如何离开危险之地 , 刘邦首先想到的是“如厕” 。
《史记·樊哙列传》载:

“沛公如厕 , 麾樊哙去 。 既出 , 沛公留车骑 , 独骑一马 , 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 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 。 ”

可见 , “如厕”既是离开宴席的借口 , 也是实际的行动 。 至于刘邦及樊哙等人如何从厕所而出 , 或者从哪个旁门左道逃离了项羽的军营大帐 , 《史记》《汉书》皆语焉不详 。
除了刘邦 , 汉末吕布也曾有过类似经历 。 《三国志·吕布传》载:

“布不知反者为谁 , 直牵妇 , 科头袒衣 , 相将从溷上排壁出 , 诣都督高顺营 , 直排顺门入 。 ”
吕布等人从“溷上排壁出”的“溷” , 就是上文单厕与猪圈的溷厕合一的厕所 。 厕内底板有长方形的便坑 , 下通猪圈 , 粪便可由此落入圈内 。

厕屋比较高 , 以便于蓄肥和通风 , 厕门外有便于主人上下的斜坡道 。 如河南淅川县博物馆所藏东汉 绿釉陶厕 。 吕布等人的逃生之路 , 应是经由坡道上到了溷厕 , 再从厕屋拥挤着上到边侧溷圈的垣墙跳出逃生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种比较“重口”的逃生方式 , 即通过厕所中的窦穴出入口 , 也就是走猪窦出逃 。 猪窦也称厕窦 , 因为厕所与猪圈相连 , 二者也很难分得清楚 。
这在现代的部分农村中依然存在 , 并巧妙的通过厕窦给农作物施肥 。

猪窦坐落在溷厕与猪圈之间 , 分为两类洞穴 。 一是侧壁向猪圈内方开孔道 , 便于猪彘出入 。 一是通向院外 , 清理污秽所用 。 《史记·万石君列传》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