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著名的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集结百万兵力与东晋八万兵力展开对决,却以惨败告终,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草木皆兵” 。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苻坚和王猛的君臣组合应该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组合,可以媲美齐桓公和管仲、刘备和诸葛亮 。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励精图治,基本统一了北方,百姓有了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生活,关陇之地海晏河清 。
苻坚开创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或许南北统一指日可待 。然而,历史上的走向总是出乎预料的 。
建元十一年即375年,王猛去世了 。他去世之前已经为前秦的未来有了充足的认识,他在临终前再三建议苻坚不要图谋晋室,而是解决北方悬而未决的各部之间的矛盾,他说: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王猛的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来的,倘若苻坚能够听从并执行,前秦必然不会止步于北方,但是向来很听王猛话的苻坚却没有将王猛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中,或者说他心中对于南北统一的渴望已经超过了其它 。王猛在世或许还能劝住,但他去世了,谁也无法劝动苻坚 。
他决定北方已经统一,内部的矛盾算不上什么大矛盾,等攻灭了东晋,所有的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但正如王猛所认为的那样,东晋虽然偏于一隅,但毕竟是正朔,岂是说灭就能灭的?但苻坚显然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想要攻打东晋,这个想法滋生之后就再也没有压下去过 。
382年初冬,苻坚在太极殿将攻打东晋的想法提了出来,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没啥新意,就是支持苻坚的决定,而反对的声音则很多,理由听起来都很充分,总结一下就是,前秦攻打东晋,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 。就如同苻融所说: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东晋虽弱,却并非失去天命,且有谢安和桓冲等人辅佐,又有长江之险,并不好取 。而前秦虽然强盛,但并非强大到可以攻下东晋,战士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国内并不和睦,各族之间矛盾重重,各部落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反水给予前秦致命一击 。
所有的这些声音,苻坚一个个反驳了回去,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辩论会,苻坚舌战群臣,认为“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攻打东晋“犹疾风之扫秋叶”,他力排众议,最终攻打东晋的计划还是执行了 。
前秦当时集结了百万大军,而当时东晋能集结的北府军不过才八万,这样悬殊的兵力差距给了苻坚莫大的自信 。他认为攻灭东晋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因此百万大军很快就出发了 。
383年的八月,苻融领25万大军为先锋先行出兵,而苻坚领近九十万起兵自长安出发,当苻融攻下寿阳之后,苻坚秘密领八千轻骑赶往寿阳与苻融汇合,然后攻下了几座城池 。就在前秦有了几次胜利之后,苻坚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让已经成为前秦尚书的原东晋官员朱序去劝降谢石 。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朱序这个人的存在可以说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淝水之战的结局,原本谢石已经决定坚壁不出了,这样的话,等待着他的自然是惨败,而朱序告诉谢石可以迅速出兵,打前秦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
虽然前秦号称来了百万大军,实际上绝大多数还在路上,并未和苻坚一起到来,前秦在寿阳的实际兵力还不到三十万,完全可以挫挫他们前锋部队的锐气 。
有朱序的准确信息,谢石决定主动出击,真的就让苻坚的这二十五万前锋部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前秦士兵丢盔弃甲而逃 。苻坚和苻融没有想到竟会有败得这样快,面对这样的情形,《晋书》记载: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这就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一刻,苻坚是真的害怕了,竟然将那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看成了晋军,作为前秦的皇帝,苻坚都如此害怕,更不用说前秦的士兵了,在前秦开始出现败势之后,大部分士兵就开始逃跑了 。
他们害怕晋军,尽管晋军在人数上远少于前秦,但战场上看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很多的东西 。
这一仗彻底浇灭了苻坚的信心,以至于在后来的战争中也没有恢复过来,等到前秦兵力在肥水北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就派使者对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这样布阵的话,只能是长久之计,不能速战速决,时间长了对你们不利,不如让我渡河,咱们赶快决出胜负来 。”
前秦这边的将领不愿意让晋军渡河,而苻坚则坚持让他们渡河,还说让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给他们致命一击,很快就能获胜,而晋军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所以当苻坚下令士兵往后退的时候,朱序就在军中大喊:"秦兵败了” 。后面的士兵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只命令要后退,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再听到朱序的话,自然就认为秦军真的败了,所以赶紧逃跑 。
后面一乱,前面的士兵也无心打仗,这给了晋军一个好机会,赶紧渡河然后攻打苻坚 。苻融在战斗中被杀死,而苻坚也中了流矢,诸军溃散,苻坚惨败 。
苻坚这才知道攻打东晋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才知道当初王猛的建议是那样的正确,他后悔没有听从王猛的良言,但是已经晚了,其代价是相当大的,不过两年,苻坚就被杀,北方重新乱了起来,而东晋经此一战有了数年的和平 。
“草木皆兵"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一一发生在秦、晋之间淝水之战中留下的一句成语 。
东晋时期,曾几次北伐失利 。秦苻坚错误地认为,自已拥有“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可以大举发兵攻晋 。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广征兵马,令苻融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先锋,自已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倾全力攻打东晋 。
东晋将领谢石、谢玄、谢琰、桓伊等率兵八万拒秦军 。
秦军攻佔寿阳时,苻坚派被俘的晋将朱序到晋营向谢石说降 。这朱序原曾固守襄阳,其母韩夫人也曾率城内妇女修筑“夫人城"以抗秦,致使襄阳城久攻不下 。至今天,“夫人城"仍雄立在襄阳城西北角,成为旅游的景点之一 。后来朱序以为秦兵己退,疏于设防,加上部将李伯护降秦作内应,秦兵攻破襄阳,朱序被俘 。
朱序到晋营后,不仅没说降,反把秦军的虚实全都密告 。并建议说,秦兵百万,势不可挡,现在趁它还没到齐,迅速出击,打破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 。谢石等听从朱序的计谋,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袭秦营,歼灭秦兵一万五千多人 。晋军士气大振,乘胜前进,冲到淝水右岸,和秦军主力隔河对峙 。秦军在寿阳城上观察晋军队伍严整,又见北面八公山上的草木摇动,以为都是晋兵 。这才有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成语 。
接着,晋军利用秦军后撤之机,渡水猛追,加上朱序在秦军阵中大呼:“秦兵败矣!"来扰乱军心,致使秦军溃不成军,在路上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到了,自相践踏,死者枕藉 。以致使淝水之战成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