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雍正王朝马齐 如何评价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一剧的基本主张是“担道义” , 这既是其价值观 , 也是剧中主角四爷的斗争策略 。
康熙皇帝颇得人心 , 却也面临着沉重的积弊 , 他想改革 , 却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 更让他头疼的 , 是该在众位皇子中选择谁做接班人 。他在物色一个挑得起担子的皇子 。“挑得起担子”的意思是重大局、有责任心、有能力、不怕得罪人 , 这些都是做一个优秀皇帝必备的素质 , 其中尤以“得罪人”这三个字为本剧的关键词 。“夺嫡”的两大重要竞争者四爷和八爷 , 在这点上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 四爷的选择是“去做事 , 哪怕得罪人” , 八爷的选择则是“让他去做 , 让他去得罪人” 。
剧里的前三件大案 , 依次是筹钱赈灾、追讨欠债、追查顶替死囚案 , 这三件任务 , 无一例外全要伤害一大批官员的利益(剧中后半部分雍正即位后的改革措施摊丁入亩、一体纳粮、旗人自耕自种 , 同样全要伤害到一大批既得利益者 , 这“怨气”积累之多 , 甚至让蛰伏多年的八爷都自认有“九成胜算”而搞出“八王议政”了) , 可见当时大清帝国 , 积弊甚多 , 亟需改革 , 而改革 , 就必须拿既得利益者开刀 , 必须“得罪人” 。看清了这一点 , 就知道八爷的斗争策略 , 完全不对头 , 佟国维所谓“民意”“天心”的二分判断 , 完全走了眼 , 彼时彼地 , 作为储位竞争者 , 得“天心”是加分项 , 而得“官意”(八王党和佟国维都没分清“民意”和“官意”的区别)实际是减分项——康熙需要的是“孤臣” , 是以帝国大局为重、哪怕把全部官员得罪光也义无反顾的实干家 , 是勇于担当道义、面对地雷阵也一往无前的改革者 , 只有这样的皇子 , 才能得到康熙大帝的“天心”——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 , 邬先生才献出了他那振聋发聩的“出山第一计” , 即“做一个为皇帝分忧的儿子”的谋断!
相比之下 , 佟国维及八王党对“官意”的看重 , 则是典型的落了下乘的“为者败之”之举 。他们所谓的“民意” , 实际上是“官意” , 八爷一辈子的隐忍自持 , 换来了贤名和在官员中广泛的好感 , 但这好感一旦累积过度 , 就立刻成为任何皇帝都断不能容忍的“结党”行为 , 而且 , 在帝国需要改革的时候 , 不肯得罪官僚系统的“仁德”王子 , 只能在事实上成为改革的挡路者的角色 , 剧里四爷在夺嫡大战中将八爷党打得七零八落 , 借助的最大力量就是康熙皇帝改革的决心 。被邬先生点破这一层之后 , 我们看到四爷但凡遇见兴利除弊任务 , 从来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 , 失去再多“官意”也在所不惜 , 因为只有这样 , 他才是“能为皇上分忧的儿子” , 能最大程度地收获“天心”!
佟国维在发现自己“重视官意”的判断出错了之后 , 一招“两面下注” , 一面借势自退 , 一面顶起了隆科多 , 在夺嫡的最后时刻他更对隆科多下了“只听皇帝一个人的”的指示 , 不愧是官场老狐狸 , 即使一时失着 , 也能迅速修正 。其实隆科多本来也无师自通 , 在十四爷“进献死鹰” , 康熙震怒的关键时刻 , 做出了“都不要动 , 只听皇帝指示”的正确判断 , 但到全剧最后的“八王议政”章节里 , 竟然利令智昏 , 站到了“八王党”的一边 , 让人大跌眼镜 。除了“天下第一巡抚”诺敏害得隆科多失宠的原因外 , 更重要的原因应当还是雍正的强力改革 , 使得“官意”跌破了临界点的缘故(八爷嘲笑:除了一个状元两个老臣 , 还有谁为你说话?) 。如果不是十三爷神兵天降、力挽狂澜 , 雍正帝将不免以“刚愎自用”的“独夫”形象而留名史册了 。
剧里八爷的失败 , 根本原因在于搞错了对“天心”“民意”的认识 , 他总是以“官僚利益的同情者”的形象出现 , 这使他在“改革大势”面前 , 成为了“拦路虎” , 按说这只是“政见问题” , 八爷也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辈 , 但在封建时代 , 一个王爷对百官百般笼络、一件得罪他们的事都不肯做 , 脸上再“养气”得“面如平湖” , “司马昭之心”也“昭然若揭” , 若要人不知 , 除非己莫为 , 八爷机关算尽 , 偏漏算了对肖国兴的“诱供”会传到康熙的耳朵中 。“代大匠斫者 , 希有不伤其手矣” , 扳倒太子者 , 怎能全身而退?邬先生的神机妙算再次中的 , 可怜身边没有这等智囊的八爷 , 长期以一人的智商 , 带着“毒蛇老九”和“草包老十”奋斗 , 这次终于着了“冷面四爷”的道儿 。
这次四爷之智竟然比邬先生还计高一招 , 实因邬先生虽然阴谋奇计百出 , 终究还是心怀仁义(原本也是考功名之人) , 对政治家的伤己(如雍正)伤人(如年羹尧)的“狠劲”估计过低 , 在坎儿惨遭毒杀的夜晚 , 邬先生是有所触动的(倒是搀着他的年秋月更平静些) , 这位多智近妖、算无遗策的顶级权谋家 , 追求的是施展“平生所学”的“自我实现” , “痛下辣手”的果决反而不如雍正、年羹尧等“强人” 。推弘历、保太子、烧行述、荐十四 , 邬先生这些所献的计策 , 竟是以成全、维护为主要形式 , 这些策略能博得仁爱的康熙的好感 , 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四爷的暴戾之气 。当圣祖大行、先生远去 , 四爷渐趋猜忌刻薄 , 连张廷玉、十三爷都要斟酌进言的时候 , 能让雍正皇帝克制的只有手里的一串念珠了 。八王议政、逼宫谋逆时 , 雍正孤独地坐在台阶上面对群情汹汹 , 一定曾有过“若邬先生在 , 不使孤至此”的感叹 。而当邬先生对田文镜对牛弹琴 , 他也一定会怀念那在四爷府中计谋甫一出口对方就心领神会的时光 。“真吾主也”的感激和知遇 , 会让每一个志在“为帝者师”的饱学之士心神激荡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 , 有这一次风云际会即足以不枉此生 , 鸟尽弓藏 , 功成身退 , 这样对大家都好 。
(雍正王朝)的最大亮点 , 就是一改传统说书人口碑里的阴骘残暴的雍正为励志勤奋的皇帝 。这个功劳首推胡玫导演 , 其次才是二月河 。因为在小说原著中 , 雍正皇帝这个人物与其他的封建帝王之间剥离的并不是很清楚 , 甚至远没有写康熙那么有激情 。而胡玫忠于原著却又突破了作者思维的牢篱 , 才使雍正能拍掉身上的历史灰尘站立起来 , 以崭新的姿态面对现在的观众 。
九子夺嫡 , 四贝勒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 , 身为德妃的嫡子孝懿仁皇后的养子皇太子的仆从 , 了无胜算 , 只能屈伏潜邸观望 。论才 , 不如八弟;论勇 , 不如十三弟 , 论野心 , 不如大哥;论韬略 , 不如十四弟;只剩下做个冷面王了 。
直到二废太子、康熙天年残喘的时候 , 才天降大任 。据天下人都说 , 还是沾了儿子弘历的光 。
励志是一回事 , 作为又是一回事 。勤奋那也是不得已 。万事求不着人 , 只能用命拼 , 好在还有识人的本事 。十三弟 , 年羹尧 , 田文镜 , 李卫 , 张廷璐 , 王文昭 , 甚至还有孙嘉诚;自己在位十三年 , 所用之人死的死伤的伤 , 余丁了了 , 连自己也鞠躬尽瘁在皇位上 。
辉煌的背后 , 往往是哀野遍地;凌烟阁上表军功 , 一将功成万骨枯 。家事国事天下事 , 尘土埋没多少人 。作为一个励志和奋斗的皇帝 ,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 , 雍正的确是一个相对的相当好的皇帝 。
【如何评价雍正王朝马齐 如何评价雍正王朝】胡玫认可 , 二月河认可 , 我想 , 大多数人也认同 。但是 , 雍正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皇帝 , 所执政王朝也不过是爱新觉罗子孙能承受的基业 , 历史也说 , 不过是乾隆朝可以再次奢华的理由 , 黎民百姓也是间接得到了喘息而已 。只有新社会的伟人才能说 , 人民 , 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和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我也是这样看的 , 你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