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是邵雍还是徐再思写的

现在网络内容越来越丰富了 , 搜索引擎和自媒体平台也鼓励原创 , 不过 , 还是有不少采集 , 抄袭及洗稿大师行走江湖 , 让原创作者防不胜防 。洗稿后的文章确实真假难辨 , 有些质量甚至还高于原文 , 如果不从时间戳上区别 , 我们也是一头雾水 。

一去二三里是邵雍还是徐再思写的

文章插图
一去两三里
小时的旧课本和少儿读物上 , 我们读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一去二三里 , 烟村四五家 。
亭台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 。
这是一首短诗 , 非常押韵 , 自然纯朴 , 读来朗朗上口 , 短短二十字就描写出行途中的绚丽风光 , 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扑面而来 , 充满了乡趣 。
这首诗也很受大家喜欢 , 全诗像画卷一样展开 , 视野延展开阔 , 意境非常优美 。这首诗的作者却存在争议 , 一种说法是出自邵雍所作《山村咏怀》 , 还有说法是出自徐再思所作《无题》 。
“一去二三里”这首有趣的数字诗 , 包含一到十共十个数字 。这首诗之所以跟邵雍沾上边 , 可能跟《梅花易数》一书有些关联 。《梅花易数》是一本用数字来算卦占卜用的书 , 托名为邵雍所作 。这首“一去二三里”诗歌也是一首数字诗 , 就有点沾亲带故了 。
熟悉邵雍的人知道 , 邵雍是宋代大儒学之一 , 不但在哲学家、历史和天文学上有建树 , 邵雍还喜欢写诗 , 他一生写作了三千多首诗 , 后人收集整正成《击壤集》 。相对于唐诗三百首的朗朗上口 , 邵雍的诗并不被很多人知晓 。邵雍诗中文风偏古涩 , 行文刻露和并偏向议论 。不少读者说 , 邵雍的诗并非文学精品 , 但邵雍的诗却是唐诗以来的一股奇流 , 相对于唐诗常见的抒情言志 , 邵雍的诗对谈历史 , 讲事理独有情钟 。邵雍对自已所创作的诗也不添加赏贬 , 他说:“所作不限声律 , 不沿爱恶 , 不立必固 , 不希名誉 , 如鉴之应形 , 如钟之应声 。”邵雍讲他的诗只是吟诵性情而已 , 不附庸风雅 , 这就是邵雍的诗歌风格 。
这首“一去二三里”确实是一首好诗 , 但与邵雍诗的特点相去较远 , 应该不是邵雍的作品 , 是一首“伪原创”诗 。这首诗非常通俗 , 纯真浪漫 , 却不是邵雍诗的风格 。邵雍诗集中也没有这一首诗 , 相关资料中更没有提及这首诗 , 这首诗应该是托名邵雍所作 。
还有种说法 , 这首“一去二三里”出自元朝徐再思所作《无题》 。徐再思擅长于乐府曲调 , 他的散曲中常有俗谣俚曲和白描手法 , 如《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就很俚实随和 。
《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
徐再思(元)
一声梧叶一声秋 , 
一点芭蕉一点愁 , 
三更归梦三更后 。
落灯花棋未收 , 
叹新丰孤馆人留 。
枕上十年事 , 
江南二老忧 , 
都到心头 。
这首“一去二三里”
这首“一去二三里”很像一首童谣启蒙诗 , 跟徐再思曲调和小令的俗谣俚曲有些神似 , 也就有徐再思所作的说法了 。
唐诗、宋词和元曲各有特点 , 徐再思是元代的散曲家 , 他的作品基本是曲子 , 几乎没有这种工整的五言诗 。徐再思现存散曲小令100余首中也没有这一首诗 。徐再思与贯云石齐名二人散曲合编的《酸甜乐府》也只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所以 , 这首“一去二三里”也未必是徐再思的作品 。
尽管这首“一去二三里”可能不是邵雍或徐再思的作品 , 或许是一首佚名诗或民间童谣诗 , 但它仍然不失为一首好诗 。
跟一些有趣的藏头诗一样 , 历史上不少诗人也写过这种有趣的数字诗 。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就有一首著名数字诗《咏雪》:
《咏雪》
郑板桥(清)
一片两片三四片 , 
五六七八九十片 。
千片万片无数片 , 
飞入梅花总不见 。
郑板板这首《咏雪》中也用到一到十的十数 , 最后一句“飞入梅花总不见”很俚俗却诗意丰满 , 不失为一首数字诗佳作 。
这种数字诗是诗人吟诗作词中一种雅俗共赏的趣向 , 不受缚于律诗中的平仄对仗 , 显得欢快活泼 , 更加接地气 , 也为诗歌平添了一份自然奇趣 。
【一去二三里是邵雍还是徐再思写的】“一去二三里”这首诗非常轻快通俗 , 充满了乡村乐趣 。不管邵雍所作 , 还是徐再思所作 , 可以肯定的是深受老幼喜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