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关系,清朝六王爷奕訢和慈禧】恭亲王奕訢和慈禧太后这两个人 , 是晚清史上举足轻重之人物 。某种意义上来说 , 这两个人书写了我国晚清历史 , 他们二人或缺一 , 我国历史之走向极可能会发生大变更 。正因为二人决定着当时国家之命运 , 所以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伴随着国家命运之走向而发生很多微妙之变化 。
论及二人的关系是极复杂的 , 从家庭伦理而论 , 他们是叔嫂关系;从国家等级制度而论 , 他们二人是实际上的君臣关系;从政治利益而论 , 他们时而是同盟战友 , 时而是权力争夺的劲敌 , 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 。而且 , 由于奕訢的兄长咸丰皇帝早逝 , 慈禧年富力强之时就成了寡妇 , 而她又和奕訢之间这种“纠缠不清”的关系 , 再加之宫闱事件的神秘性 , 这在当时不少野史记载他们叔嫂之间大有突破伦理之道的关系 。同时 , 现代文学作品基于这些稗官野史 , 再融入个人发挥 , 慈禧与奕訢之间就更“乱”了 。那么 , 真实历史上他们二人究竟是怎样之关系呢?我们就历史事件来理一下他们二人的关系 。

文章插图
图1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 , 即咸丰皇帝
咱们先从二人出身说起 。奕訢不用多说 , 皇子贵胄出身 , 出生于道光十二年 。奕訢少年之时 , 便崭露头角 , 成为众兄弟之中能力最为出众之人 , 也很受道光皇帝器重 。可惜在最后的帝位之争中 , 输给了其兄奕詝而抱憾终身 , 这是后话 , 暂且不论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 , 出身在一个中下阶层的满洲贵族家庭 , 虽非显赫 , 但是京城旗人家庭 , 温饱应该不是问题 。
奕訢和慈禧二人人生产生交集的开始就是咸丰元年的选秀 , 这是咸丰皇帝第一次选秀 。而咸丰皇帝为皇子之时的结发妻子萨克达氏在道光二十九年病逝 , 所以咸丰皇帝这次选秀是要选出皇后的 , 因此这次选秀朝廷十分重视 , 直到咸丰二年才结束 。选秀的结果是选出了咸丰皇帝未来的两位皇后 , 一位是钮祜禄氏 , 咸丰二年二月初封贞嫔 , 同年五月晋皇后 , 这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 , 另一位就是初封贵人的叶赫那拉氏 , 也就是未来的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也就是说 , 这时候奕訢和慈禧的所谓交集 , 也就是慈禧成了他的嫂子之一 , 而此时的奕訢正因为争储问题 , 被他的皇兄排挤赋闲在家 , 就连父皇遗诏中的亲王爵位 , 他的皇兄都还没有颁布正式诏令 。

文章插图
图2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我认为慈禧正式听闻奕訢政治能力应该是在咸丰三年到五年 , 奕訢破例以亲王身份担任首席军机大臣 。在南方太平天国如火如荼 , 清政府政权摇摇欲坠之时 , 咸丰皇帝突破祖制 , 恭亲王奕訢挺身而出 , 殚精竭虑 , 总算是缓和了清政府危机 , 这是兄弟二人成为君臣的第一次合作 , 结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好景不长 , 素有芥蒂的咸丰皇帝还是找个理由罢免了奕訢的政治职务 , 奕訢再次赋闲 。然而 , 这次奕訢在危机之时展现出来的能力 , 应该会让关心国家大事的慈禧有所知闻 。
而慈禧正式领略奕訢政治风采应该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外国人攻占了北京城 , 咸丰皇帝协同家眷仓皇逃到热河行宫避难去了 。临走之时留下一道谕旨 , 将奕訢任命为钦差大臣 , 留在北京城和外国人周璇 。要知道 , 当时朝廷上下 , 根本没人真正了解洋人到底想干什么?是要钱还是要推翻清王朝统治?就在这种大伙心里都没底的情况下 , 奕訢绞尽脑汁 , 想尽办法 , 总是暂时稳住了来者不善的洋人 。按理说洋人也离开了京城 , 皇帝也该回来主持大局 , 奕訢几次递交折子恭请皇帝回京 , 但是咸丰皇帝就是不回 。就处理京城危机一事 , 朝廷大臣都了解了奕訢的能力 , 虽说屈辱 , 但在“腰杆子不硬”的前提下 , 这就不错了 , 所以在北京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一个奕訢集团 。

文章插图
图3 年轻时的慈禧画像
话说慈禧在干嘛呢?慈禧现在已经是懿贵妃了 , 生下了咸丰皇帝膝下唯一在世的皇子 , 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 , 所以慈禧地位骤升 。有史料记载 , 此时慈禧经常跟咸丰皇帝进言 , 主张朝廷与洋人对决 , 并且力荐皇帝尽早返回京城 , 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北京有变 , 倘若果真如此 , 可以说此时的慈禧已经是一位政治警觉性很高的后宫女人了 。当然 , 如此热衷朝政国事的慈禧 , 自然会关注六爷奕訢的动态 。
在政治危机和共同利益化的大背景下 , 慈禧与奕訢的“纠缠”正式在历史上上演 , 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的辛酉政变 。这场政变以两宫太后和奕訢共同合作 , 以迅雷之势成功击杀咸丰皇帝生前遗命的“顾命八大臣” , 咸丰皇帝生前精心布置的政治格局 , 被轻松粉碎 。这场政变充分体现出慈禧这个女人的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意识 。在咸丰皇帝咽气那一刻 , 她想到的就是 , 倘若她们孤儿寡母将来在“八大臣”的掌控之下 , 留给她的只有死路一条 , 她那皇帝儿子也救不了她 。所以她以生死厉害关系 , 成功说服慈安站到自己这一边 , 紧接着寻找强有力的政治同盟是当务之急 。
此时在北京主持工作的恭亲王奕訢也心里不甘 , 皇兄对于身后的人事安排引起奕訢极其不满 , 朝政交给端华和载垣这样的废物那还能有好?于是奕訢也在积极寻找机会扳倒“八大臣” , 因此在共同利益目标的驱使下 , 奕訢与慈禧、慈安一拍即合 , 成了一个Team 。这场政变的主要谋划人应该就是奕訢 , 此时的慈禧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影响力 , 都不具备导演这么一场云谲波诡的阴谋大戏 , 所以“鬼子六”不是白叫的 。

文章插图
图4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 , 即和硕恭亲王
政变之后 ,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 奕訢为议政王主持朝政 , 地位几乎与两宫太后持平 。这段时间是奕訢与慈禧在政治关系上的蜜月期 。
跟两口子一样 , 过了蜜月期往往就会因为生活琐事 , 产生些小矛盾 。只是这奕訢和慈禧是掌管的是朝廷、是权力 , 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一旦产生 , 那就是震动朝野 。同治四年三月 , 慈禧太后率先发难 。她借一位名叫蔡寿祺之人弹劾奕訢的奏折发难奕訢 , 当时奕訢并没有领会慈禧的真正用意 , 所以并没有对这份莫须有罪名的弹劾之奏折当回事 , 随口对慈禧回答:“知道了 , 蔡寿祺不是好人 。”这就有了恭亲王轻视太后的嫌疑了 , 慈禧借机继续发难 , 召集军机议政大臣讨论奕訢罪过 。这可难为了大臣们 , 大伙儿都知道 , 这奏折里的事儿都是胡说八道 , 但是太后懿旨就得办 , 大家立刻组成审查组开始调查 。既然奕訢成了嫌疑人那就不能在带领军机议政朝政 , 把奕訢暂时停职 , 慈禧这个女人手段厉害吧?厉害的还在后面 。

文章插图
图5 和硕醇亲王 , 即奕譞(1840年—1891年)
调查组审查结果其实很明显 , 弹劾奕訢的罪名都是胡编乱造 , 证明奕訢的清白 。按理说 , 奕訢这就应该恢复职务了 , 但是慈禧怎肯就此罢休 , 她并未恢复奕訢职务 , 而是认为奕訢狂悖忤逆应该仪罪 。太后指明方向 , 下面人就知道怎么办了 , 但是此事一经公布 , 朝野上下马上开锅 , 惇亲王奕誴率先上折为奕訢辩护 , 紧接着醇郡王奕譞等人继续上折为奕訢辩护 , 最后朝野上下大讨论 , 除了大学士倭仁 , 大部分人都支持奕訢 , 倭仁见此情形也不敢固执 , 最后集体上折“保”奕訢 。慈禧太后以皇帝名义下了一道谕旨 , 大意就是奕訢罪名就算了 , 但是你要自省悔悟 , 明白自己的位置 , 军机议政就先别干了 。相当于把奕訢挤出核心政治圈 。
最后在奕訢一再请求慈禧接见的情况下 , 慈禧凉了奕訢20多天 , 接见了奕訢 。奕訢自知自己错误 , 伏地痛哭承认错误 。慈禧见到奕訢确实服了自己 , 于是也顺水推舟 , 还给了奕訢总理军机的位子 , 毕竟奕訢的能力还是明摆着的 , 但是议政王的头衔被撸了 。总之 , 初次小试慈禧完胜 。
慈禧利用这次突然对奕訢的发难 , 让朝野上下再一次领会了自己的厉害之处 , 尤其是对奕訢的震慑就更具有实际意义 , 崭露头角的慈禧太后确实是在以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 , 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 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 。

文章插图
图6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 , 钮祜禄氏
虽然奕訢之后也有联合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 , 成功斩杀了慈禧太后极为宠信的太监安德海 , 为朝廷除了一害之同时 , 也算是还牙一下慈禧 , 但这也仅是昙花一现 , 而且无伤大雅 。因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是主 , 而奕訢是亲王是臣 , 奕訢只能扮演慈禧的“管家”角色 。这过程中 , 奕訢时而也想反抗 , 但最终还是拧不过慈禧 , 这也就是奕訢几经沉浮的主要原因 。
虽然慈禧太后和奕訢之间时和时分 , 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纯洁的政治关系” , 并非如一些野史所述的那种不堪关系 , 也没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 。在等级制度森严 , 规定严苛体制之下的封建社会 , 以及在遍布眼线的皇宫内外 , 身为“政治人物”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 , 他们绝不会越这般雷池而自毁前途 。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 ,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是什么
- collection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和使用
- 马配什么生肖最好 属马的和属什么的比较配
- 宠物兔子和普通兔子有什么区别
- 盐焗正宗做法和配方 盐焗鸡正宗做法和配方
- 做麻圆的做法和配方
- 清茶绿茶红茶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为什么黄飞红花生的花椒量和进食过程成反比
- 和对象分手的说说发朋友圈
- 和珅是大贪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