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仞相当于现在多少米 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约相当于多少

“仞”的具体长度,汉代以后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七尺和八尺两种说法 。
段玉裁在注《说文》时,详细列举了持两种不同观点的众多历史名人,并力挺七尺之说,理由是:“寻”用以度宽,两臂得以尽展;“仞”用以度高,两臂不能尽展,所以“仞”应该比“寻”短,“寻”为八尺,则“仞”必为七尺……此论证为后人广泛引用和认可,但它是在证伪,是错误的 。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保留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古人认为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
艮人考证的要点如下:
1.“仞”和“寻”的长度应该相等
“寻”是成年男子伸开两臂之长,“仞”则是成年男子的身高 。现代统计学表明,人的身高等于臂展之长,所以 “仞”不比“寻”短,两者的长度应该相等 。
段玉裁论证过程的错误在于:书生脱离生活实际,闭门造车,把自己想像的事实用作证据 。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会展开双臂去度量宽度,用身高去量高度(深度),根本没人用伸开双臂去量高度(深度)的!
成人的两臂之长相对不变,所以可用来度量宽度 。成人的身高,包括身体不同部位的高度,也相对不变,所以可用来度量高度 。现实生活中,只需人往物体面前一站,看看物体与身体哪个部位对齐,便能估量出物体的大概高度,根本不用伸开两臂去量的 。反之,侧弯着身子用双臂去量高度,弯曲程度不同,高度便不同,具有不确定性,根本不能用作计量高度的参照基准 。
2.“寻”和“仞”都应该是“八咫”,而不是“八尺”
自汉代开始,国人便将“咫“”尺”混为一谈,并认为“咫”为周尺,等于八寸……但是,此观点早在汉代就被人否认,如郑众明确指出“周尺之说,未之闻也” 。
其实,不论是从“咫”的字源角度,还是从“咫尺天涯”等词语的词源角度,都可确认“咫”和“尺”在先秦时期是并行的、两种不同的度量衡,如同现今的公尺与市尺 。
艮人认为,“咫”和“尺”并行于先秦时期,可能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废除了“咫”,只留下了“尺”,致使后人将两者混为一谈,无法再确定“咫”的具体长度 。
3.一咫为一拃之长,约为六寸;“寻”和“仞”都为五尺 。
从字源角度来看,“咫”应该与手指有关,而中国人的一个普遍习俗便是叉开手指去量长度……据此推断,一咫可能为一拃之长,约为六寸 。
“寻”为成年男子两臂之长,“仞”为成年男子身高,两者相等,如都为“八咫”的话,则都等于五尺 。两者相加等于一丈,即成年男子身高加两臂之长等于一丈,所以古人称成年男人为丈夫 。
如需了解具体考证过程,可参看
【古代一仞相当于现在多少米 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约相当于多少】男子汉何以得称大丈夫?_艮人艮言_新浪博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