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文化漫步》之四
中医是什么
【传统中医理论是什么】盘桓于东方文化中 , 怎么也绕不开中医 。因为它是中华“国粹” 。
国粹又是什么呢?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一个国家和民族 , 她物质生活的思想积累之总和 , 就叫文化;文化当中系统性的学术、学问、学说 , 就叫国学;国学中形成固定形态的精华 , 就叫国粹 。中华民族数千年间形成的国粹 , 有京剧、武术、书法等等 , 而中医 , 则是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健康地生存繁衍的不可或缺的国粹 。
我们知道 , 自从有了“西医” , 一一有人又叫它“現代医学”之后 , “中医是什么”竟然成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当今无时不刻都有“中医黑”与“中医粉”在争论不休 。有些肯定中医的大科学家 , 如钱学森先生 , 相比较于西方定义的实证科学 , 将中医定义为“自然哲学” 。
其实 , 钱先生只说了一半 。
中医不仅仅是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属于“道” , 医道;中医同时又是“术” , 医术 。
如果说 , 西医是以机械唯物论为指导 , 产生在工业文明基础上 , 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 , 理性的、追求”个体精确”而相对割裂的实证医学;那么 , 在东方文化中孕育的中医 , 它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 , 是产生在农耕文明基础上 , 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轮廓 , 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的 , 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感性的同时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 是自然哲学与医疗技术相融合的、循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人文医学 。
听起来好“玄”啊 , 尤其一听“阴阳五行” , 有人就觉得太虚无缥缈 , 甚至感觉简直就是迷信了 。
其实 , 正如我在前几章说过那样 , 阴阳五行是实实在在的朴素观念 , 是古代东方哲学的宇宙观认识论在人体医学上的典型的集中的反映 。弄清楚了它 , “神秘”的中医就变得明白如话了 。不是么一一
我们在本书讨论“天人合一”的章节中说到:古代中华文化中 , 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 , 在阴、阳两种作用力催动下形成的;而人 , 作为世间万物的一种 , 也不例外 。
根据这个认识 , 人体的各个主要功能器官一一心、肝、脾、肺、肾 , 分别对应属性是火、木、土、金、水 , 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和滋养(相生:心一一脾一一肺一一肾一一肝一一心)又互相制约和把控(相克:心>肺>肝>脾>肾>心);这些臟器及相联系统 , 又分别与身外的五方、五色、五味、五声等相对应;这些都在阴阳二气催动下互相作用 , 构成人体内部和对外的”平衡”的生理机能;一旦人体某方面出现了对内对外的“失衡” , 就是“生病”;就必须借助外部事物 , 按阴阳互动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进行调整 , 使之“恢复平衡” 。平衡了 , 就没病了 。一句话 , 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医理学、药理学 , 都用“阴阳五行”四个字来解决 。我们先拿一个臟器为例吧:
肝(连同它的“”小兄弟”胆):属木 , 春季当令 , 对应东方 , 其色青 , 其味酸 , 其性喜疏达、恶郁结、忌枯槁 , 德配“将军之官” , 善怒 , 肾(“小兄弟”膀胱 , 属水)是其“金主”(水生木) , 脾(“小兄弟”胃 , 属土) , 肝是其“苦主”(木克土) , 肺(”小兄弟”大腸 , 属金)是其“债主”(金克木) 。 , 分明是一幅自然和社会画图嘛 , 如何扯到人体上来?别急 , 你看:
假如一个人:肾阴虚了 , “水不涵木” , 肝得不到滋养 , 肝将军不爽了 , 郁结了 , 肝阳上亢 , 就会产生头晕目眩、胸胁苦满等自身病症;这不算 , 它会去向脾土发泄怒火 , 叫“木侮土” , 去欺负脾胃 , 就会导致腹痞、厌食 , 甚至脸黄肌瘦;还不算 , 肝火升起之后 , 还会引爆心火 , 产生烦躁失眠舌红眼赤小便黄等症;心火发动之后 , 不可收拾 , “火克金” , 又去欺负肺 , 会产生干咳甚而至于咳血 。你看 , 这一系列动作如同“多米诺骨牌” , 怎么去治疗呢?
无妨 , “急则治标 , 缓则治本”:本因在于肾阴不足 , 暂放一旁;眼下是肝气郁结 , 就疏肝利胆;是木侮脾土 , 就培土平肝消滞顺带理湿(脾土忌湿);是风火相助(肝生风 , 心生火) , 就清心平肝;火克肺金 , 就降心火 , 清肺热 。回过头来 , 再好好滋肾养阴 , 把肾调理好 , 免得产生系列连锁反应 。
问题来了 , 用什么药来调治呢?我们知道 , 中医植根于中华农耕文化 , 选用药物多为本草 , 配以少量的矿石和动物等 。中医将这些药品 , 按五行学说 , 分別使有归属 , 叫做“归经” 。比如刚才说的肝胆郁结问题 , 青色、酸味的药物可入肝胆;但不能闭上眼睛 , 看到青色酸味的都用 。这里 , 不但要用得上“阴阳”这组大概念 , 还得请出一组关键概念一一“五气”:药性的寒、凉、平、温、热 , 结合其它功能需求 , 进行组合疗疾 。比方说:
同是可以治疗肝胆有关疾病的中药 , 柴胡用来疏理肝气 , 芍药用来和营养阴;大青叶、板蓝根苦寒用来泻肝胆实火 , 吴茱萸性温用来降肝经浊阴 。等等 , 等等 。医生可以将它们组织成方剂 , 主次分明 , 分工明确 , 共同发挥作用 。
中医的这套阴阳五行学说和这些本草等中药的归经、气性和功效 , 以及系统的生理学、医理学、脉理学、药理学等理论 , 还有一个个典型医案 , 靠一代代中华医家、药师几千年实践中探索、体验、总结 , 留在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里 。
而在具体临床中 , 每位中医生“本身”就是一家医院(相比较 , 每位西医生“背后”是一家医院 。) , 全凭他(她)本人运用其学识和经验 , 通过“望”(观色)、闻(听声)、问(询症)、切(诊脉) , 独自完成对病症的分析判断和处方治疗 。加上中医理论本身就有较强的感性色彩 , 这样 , 医生的主观和感性发挥了很大作用 , 甚至自身精神状况、体能、情绪 , 都会对诊治产生相当大影响 。这就产生了中医诊断的相对“模糊性”:同一病人同一病症 , 让几位高明的中医诊脉 , 脉象结论往往不全一致 , 开的方子肯定不同 , 而病症可能都能治好 。
这种主观性和模糊性 , 会使一些人产生一个感觉:中医治病 , 是不是靠经验瞎打瞎撞的?当你了解了东方文化的思维特质 , 了解了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和它的特点 , 内心的这类疑问就会释然了 。
其实 , 话又说回头:人类到了今天 , 大到对宇宙、小到对自身 , 真的弄明白了么?谁敢说这话?西医理论和实践追求的“精确” , 无须说整体 , 就说具体局部 , 能说真的“准确无误”了吗?应该说 , 西医对某个局部某些问题的诊断 , 現已做到了“相对接近于真实”而已 。眼下 , 甚至再过几百年或者更长时期内 , 我们全人类对人体医学的探索 , 只能说是在模糊的探索阶段 。还是东方哲人的那句话“道 , 可道 , 非常道;名 , 可名 , 非常名”
我猜测中医是残缺的理论体系 , 传至现在各流派在本不完整的传承中 , 又有一定程度的误读 。在上古中医至少也存在两派 , 岐黄派与汤液派 , 分别以素问灵枢与汤液经为代表 。岐黄与汤液也是一脉同源 , 同样以阴阳五行为基石 , 但是传承各有侧重 , 形成两个了体系 。岐黄派主讲大道法则 , 汤液派更重方证治则 。伤寒论更像是脱胎于汤液经的笔记 , 大家有没有这感觉 , 读伤寒得猜得反推或者说相互印证 , 由此我认为仲圣著书之意恐怕并没有传承千年的想法 。我认为中医正确的方向并不是所谓中医现代化 , 而是苦研经典 , 将内经之理与汤液之治 , 融汇贯通 , 才是大成 。以唯物哲学为体 , 以应用科学为用 , 在精心研读中医经典著作、认真学习前贤医学理论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 , 结合医疗实践的探索才是创新 。摒弃中医传统理论的创新不叫创新 , 叫阉割 。
推荐阅读
- 分子轨道理论是否已经十分完美
- 卵巢囊肿怎么办 怎么治疗
- 实事求是的理论意义是甚么
- 2022传统节假日的中秋祝福
- 自学中医如何入门
- 脑供血不足吃啥药
-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和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 中医药知识宣传内容
-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哪个时期
- 520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什么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