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中国为华夏民族

华夏百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区分布著许多部落,“华”部落和“夏”部落,“夏”是古代羌语“特别强大”、“非常”的意思,《左传》“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可见,华夏民族的来源的多样性,比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 。5000年来,不断东进南下,炎、黄两部落经阪泉之战后融合成的炎黄联盟,炎黄部落又在度涿鹿之战后兼并东夷集团形成了华夏版部落联盟,此时华夏族源基本固定,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 。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 。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权之美,谓之华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
【为什么称中国为华夏民族】《左传》记载:“以服事诸夏 。”“楚食华夏 。”“商不谋夏,夷不乱华 。”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 。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蛮 。
那么,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形成,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合、融汇甚至牺牲,才能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疆域的整体 。完全可以说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争斗史,也是一部文明团结史 。
秦汉时期所说的中国人,在古代实际上来源于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 。而三大集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帝,一个叫黄帝 。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主体 。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是构成华夏族的核心部分 。
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 。东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 。传说中的黄帝与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战于涿鹿,并且擒杀了蚩尤,这蚩尤就属于东夷集团 。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 。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 。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 。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过战争,使得胜利者越来越强大 。
《史记》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就是说黄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相对稳定的早期“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与其它部落不断融合 。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 。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着一个亲善大于仇视,友好大于争夺,联合大于离乱,世世代代通婚,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了 。
据前所说,华夏族早在尧舜时期已经形成 。但是史学界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华夏族是在夏朝时才形成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坏氏族部落为目的,淡化血源概念为条件的 。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夏代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进程 。而原始社会末期,炎黄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构成的,不符合民族发展形成的规律 。
认为华夏族在夏朝才形成的这个观念,是以国家的形成作为华夏族形成的根据 。但是,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国家的形成应该从夏代往前推千余年 。那么,还以为华夏族是在夏代才形成就显得观念落后了 。长期以来的落后观念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国家夏以前的历史非但半点不了解,而又不愿深入往前研究,只认识商代的甲骨文,就以为中国以前只有传说,没有历史 。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中国史学界的思维 。
也有学者认为华夏族起源于商、周和战国时期 。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往往要经过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反复磨合,因此很难准确地说明诞生在哪朝哪代 。譬如汉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尧舜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基础上,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几代的民族统一,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才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广大人口的汉民族 。
《尚书·武成》说:“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夏,大也 。故大国曰夏 。华夏谓中国也 。”三国魏曹植所著《曹子建集》说:“威慴万乘,华夏称雄 。”《说文》对“华夏”这样解释:“华者,茶也,美也 。”即是说“华夏”意味着美好、繁荣的中原地区繁衍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 。《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又云:“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 。”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华夏的本意,而是引申之词 。
华夏”是汉族的前身 。华夏族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称为中华 。华夏、中华,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凡所统辖,皆称华夏或中华,亦称中国 。而中华民族则是我国各民族的统称,它既是血统概念,又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概念,构成一个血统、地缘、文化认同的民族整体,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域诸侯国诸族在历史长河中整合而成 。

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 。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又称“中夏” 。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

为什么称中国为华夏民族

文章插图
华夏,也称“华”,也称“夏”、“诸夏”等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1]但尚书也记录虞夏商周,夏朝至今没有证据,华夏一词也无证据 。
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2]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3]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又称“中夏” 。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
华夏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流域,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 。比较著名的华夏始祖有:有巢氏[4]、燧人氏[5]、伏羲氏[6]、神农氏(炎帝)[7]、黄帝(轩辕氏)[8]尧、舜、禹等[9][10][11] 。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12];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
摘取自百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