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

文章插图
我去过两次湖南的岳麓书院 , 印象最深的是大门口的一幅对联:惟楚有才 , 于斯为盛 。初看这副对联 , 初时颇有几分不解 。堂堂中华大地 , 天下九州 , 难道只有楚州有才吗?口气未免太大了一点 。就楚文化来说 , 也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 。还有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吴越文化、还有诸如少数民族的藏文化等等 , 这才组成伟大的中华文化 。为什么会说惟楚有才呢?难道是因为有岳麓书院的缘故吗?想想也不对 。就古书院来说 , 中国有四大书院 。
这四大书院有应天府书院 , 在河南商丘睢阳区 ,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 ,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九的江庐山 , 嵩阳书院在河南郑州登封县 。还有人说有 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 , 这么说来就是五大书院了 。其实恐怕还不止这五个 , 也还有没保存下来的 。看来惟楚有才也不是因为岳麓书院 。

文章插图
还有人说 , 湖南的文化底蕴厚 , 重视教育 。并举例说 , 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 攻下天京以后 , 把太平天国的财富统统运到了湖南 , 车载船运拉了一个多月 。后来用这些财富办学 , 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无从考据 , 但即便这种说法成立 , 那也是晚清时期 , 属于近代史 。和文化底蕴有关系 , 但也关系不大 。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谁写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湖南的惊人之语 , 比如有:"若道中国国果亡 , 除非湖南人尽死" , "无湘不成军" , "天下督抚半湘人"等等 。
的确 , 当年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湘军 , 就不可能平定太平天国 , 解除了晚清朝的危机 , 晚清可能早灭亡五十年 。
可是“要想中国灭亡 , 除非湖南人死光” , 这句话有没有根据呢?或者说出自何处呢?到网上查一下才发现这句话最初应该来自左宗棠的功 。据说在咸丰年间 , 太平天国洪杨起义 , 左宗棠先后辅佐张亮基和骆秉章两个抚台 , “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 不但湖南安定了 , 还有支援了其它省 。随着左宗棠的名声大振 , 引起世人和关注 , 拥护者(也可能本身就是湘军的人)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 , 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 这很有可能就是“要想中国灭亡 , 除非湖南人死光”这句话演变的来历 。
至于后来那句“日本人要想占领中国除非湖南人都死光了” , 据说是近代湖南名人杨度说的 。

文章插图
不管怎么说 , 湖南确实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 , 就近代史来说 , 清末年出过曾国藩 , 左宗棠 , 胡林翼等有影响力的人物;辛亥革命时期又出过宋教仁 , 黄兴 , 蔡锷 , 杨度等人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就更多了 , 人人皆知 。至于教育家 , 科学家 , 作家 , 每个地方都出了不少 , 但是数量还是相当惊人的 。这些也可能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

文章插图
对于这一奇特到文化现象 , 有人是这样解释的 , 说这和湖南的地域特点及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 湖南多山 , 特别湘西更有十万大山之说 。一个长期在深山老林的蛮荒地带 , 与天斗 , 与地斗 , 不停的拓展自己到生存空间 , 环境闭塞、资源匮乏的恶劣生存环境 , 逼迫他们必须胼手胝足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在大山的夹缝中艰难的生活下去 。
还有一种说法:创业靠天时、地利、人和 。生活在大山里的湖南人无天时、无地利 , 只能求人和 ,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必须抱团取暖 , 在整个地域靠独的语言把大家结为一体 , 形成了一种特种浓厚的乡土观念 , 而只是这种很强的乡土观念 , 在遇到大的变革、或者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 , 就会拓展演变成地方观念、种族观念和国家观念 , 这也会逐渐演变成关心政治 , 逐渐形成了“苟利国家生与死 , 岂以祸福避趋之”的道德规范 。

文章插图
如果从这方面来阐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 也不失为一种绝好的答案 。无论怎么阐释 , 湖南出了一个伟大的开国领袖 , 这就是湖南的骄傲 , 就解释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所以含义和内容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灵芝虫草炖鸡汤有什么功效,虫草花煲鸡汤吃了能有什么效果
- 电动车72v与60v区别 具体有哪些
- 升级完鸿蒙还有双系统吗
- 离子的作用与功效 栗子的功效有什么
- 牛角面的做法 制作的步骤有哪些
- 家里怎么消灭蟑螂最有效的方法
- 容量瓶操作中常见的错误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 铁观音茶是绿茶吗
- 宝骏530有什么隐藏功能? 宝骏530汽车的隐藏功能怎么用
- 庭中有奇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于庭中有奇树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