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处暑的诗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姜宝兵
处暑 ,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有:“处 , 止也 , 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的意思 , 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 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 。处暑之后 , 气温逐渐降低 , 降雨减少 , 开始进入秋收时节 , 秋韵也就随之而来 。植物已长大成熟 , 热情的夏天就要隐退 , 凉爽的秋天将要来了 。春季的萌生、夏季的成长、秋季的收获、冬季的藏养 。四季履行着各自的职责 , 相辅相成 , 周而复始 , 大自然的天规 , 庄严而神圣 。

关于二十四节气处暑的诗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文章插图
处暑三物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处暑后 , 老鹰感知秋气肃杀 , 开始捕猎鸟类 , 但不击有胎之禽 , 得到猎物不敢先尝 , 必先陈列祭天 , 以示报本 , 祭后方食 , 古人称此是恭敬天地的义举 。此时天地间充满了肃秋之气 , 万物开始凋零 。五谷成熟 , 开镰在即 。
感受最明显的是太阳 , 随着暑气结束 , 灼热的阳光也慢慢变得柔和起来;远处苍翠的绿叶不再欲滴 , 而是多了几只“黄蝴蝶”;拂过的晨风也不再轻柔 , 而是多了些凛冽 。最特别的当属秋收 , 高粱已经红了脸 , 黄豆也褪去绿叶 。地里的玉米最可人 , 原本“深藏不露”的玉米粒也探出了头 , 在向农人招手 。
秋凉迷醉人心 , 诗人哪能缺席 。“不觉初秋夜渐长 , 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 , 阶下丛莎有露光 。”这是孟浩然眼中的《初秋》 。“银烛秋光冷画屏 ,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杜牧笔下的《秋夕》 。两位诗人一勾画 , 远隔千年 , 唐朝的凉爽便浸染了我们 。
处暑的凉爽不可否认是秋雨的功绩 。秋雨虽是雨 , 却与春雨、夏雨有着本质的区别 。春雨降临 , 未免阴冷 , 可是一旦雨过天晴 , 大地处处升温 。夏雨骤降 , 像是浇灭了燃烧的火焰 , 温度瞬间低了下来 。然而 , 野火浇不尽 , 雨过蓦然升 , 酷热立即就会卷土重来 , 并且变本加厉 , 更甚 , 更烈 。秋雨则不同 , 下一场降一次温 , 诚如古人所说 , 一场秋雨一场凉 。
关于二十四节气处暑的诗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文章插图
立秋以来的雨 , 很大程度上噤了蝉的鸣 , 即便在午后最热的时候 , 蝉鸣已不再如雨 , 至多是淅沥;甚至午睡后 , 你得谛听 , 远处会有一阵散响 , 表明着雄蝉的力度 。树下已见落叶,间或有蚂蚁在啃拖落蝉 。
庭院里 , 槐树上的浓阴深处 , 栖息着几窝小鸟 , 它们也感受到了阵阵凉意 , 快活地扑棱棱飞来飞去 , 寻找着秋天的果实 , 然后落在屋脊上、围墙上或槐树的枝桠上 , 唧唧喳喳欢叫不停 。
此时凉爽的节气 , 总能吊起读书人的胃口来 。消闲的下午 , 捧一本散着微微墨香的书本 , 躺于槐荫下 , 一边慢悠悠阅读 , 一边端起凉爽的浓茶 , 慢慢啜上一小口 , 细品 , 再凝视一下天空中的云朵 , 再惬意不过了 。早年的沈从文老先生也曾体验过有书相伴于树荫下读书的乐趣:“在雨后的仲夏白日里 , 麻雀的吱喳虽然使人略感到一点单调的寂寞 , 但既没有沙子被风扬起 , 拿本书来坐在槐树下去看 , 还不至于枯燥 。”
一场酷热与清凉的抗争 , 即将结束 , 没有了酷热的天空 , 开始变高变淡 , 风轻轻 , 云淡淡 。浮躁的心灵 , 也开始收养沉静 , 让心绪进入一种冷静的氛围 。在生命的回味中感悟人生 , 在草木枯荣中聆听大地耳语 。
掬一捧尘世的光阴 , 握一份失去的倦恋 , 穿越一场又一场的花开花落 , 不是没有忧伤 , 只是岁月从不曾为谁停歇 。那些光阴纠缠的尘俗往事 , 终将在一场秋雨里 , 洗尽铅华 , 一去不复返 。如同我们挥霍的青春 , 回眸处 , 芳华已逝 , 岁月无痕 。
关于二十四节气处暑的诗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文章插图
作者简介:姜宝兵 , 字剑梅 , 号剑梅楼主 , 清风堂主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 , 《禹城文学》编委 。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 , 《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 。《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 。《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 。《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 。
博客 剑梅楼主***.cn/jianmeilouzhu
【关于二十四节气处暑的诗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壹点号清风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