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位于四川省什么市

文章插图
【三苏故里,三苏祠位于四川省什么市】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是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任采莲、苏八娘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 。
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国23个省之一,省会成都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12′之间,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 。
三苏故里四川眉山市因“三苏”而被誉为文化之城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三苏故里位于西南眉山中心城区,距离乐山和成都约80公里 。三苏祠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游客祭拜的圣贤之地 。是重点的文化保护单位,也是占地面积为100多亩的古典园林和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
踏步在园林里感受着一米阳光一抹蓝的暖意 。随处都是翠绿的竹林,可见苏轼是很喜欢竹子的 。穿过竹小道,映入眼帘的是小桥、假山与荷池,再往南走有楼台亭榭,洗砚池在一片绿荫处感受微风拂面的美好 。对于苏洵,苏哲和程夫人,我不是很了解 。但对于苏轼我和大家都很熟悉,小学到高中的课本都有他的诗,他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同时又是书法家和画家,是宋代文坛的领袖,被流传千古的名句数不胜数 。我特别喜欢他的《蝶恋花-春景》描写的不正是这样一番美景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人们为了纪念苏轼,也把他的名字引入到美食里像东坡肘子、东坡鱼等是川菜系的名菜 。不禁又想到他的那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
流连忘返于这极具文化底蕴三苏故里 ,耳畔又回荡着他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那是一个手里拿着风筝的孩童经过我身边时嘴里朗朗的诵读声 。
四川眉山三苏祠中的三苏是指曾多次游览眉山三苏祠,自己来了还来,又来,陪同朋友前来,总之,每隔几年就要“拜访”一下,除了敬仰“三苏”,又生出一丝(不敢“造次”)与“三苏”老朋友般的感觉,倍感亲切 。
三苏祠位于 成都 市西南 眉山 市城郊,分别距成都、 乐山 80公里,是 北宋 著名 文学家 苏洵 、 苏轼 、 苏辙 的故居,明代 洪武 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 。
正门,三苏故宅大门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0年重建 。门外纱糓行,门眉悬挂黑底金字“三苏祠”横匾,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 。檐柱对联“克绍箕求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景慕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四川大学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馆长刘孟伉手书 。
门内有千年古树·银杏和黄桷树 。
三苏祠占地约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现占地面积104亩,是一座富有 四川 特色的古典式的 园林建筑 ,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
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公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西门等 。正殿、启贤堂、瑞莲亭为清康熙年间所建,近现代所建和修葺都以清代 康熙 四年的建筑为模式,使之成为一组典型的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 。
正殿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东侧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 。亭小水阔,树密楼奇 。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
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 。
三苏祠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 。
三苏祠自明、清以来就收藏有一批文物,1959年建立三苏纪念馆以来,则更为广泛的征集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 。迄今馆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3256件(册),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44件,陶瓷及其它类325件,碑亭收藏68种145通碑刻 。“ 丰乐亭记 ”、“ 醉翁亭记 ”、“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 。等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笔筒、瓷瓶等工艺品 。这些都是三苏研究、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 。
三苏祠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2006年5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一处景点为“苏宅古井黄荆树” 。传说苏宅古井源头与眉山历史上著名风景区蟆颐观山中的老人泉水相通,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 。饮此井水,使人耳聪目明 。紧邻苏宅古井,有一株黄荆树盘曲出枝,相传为苏洵所植 。本地民间有名“黄荆条子下出好人”,指长辈管教贪玩不好学的孩子,常用此做家教用具预以惩戒 。
一处景点为“洗砚池” 。世传是苏氏兄弟青少年习作书法、绘画后洗涤“天石砚”的小水塘 。后为洗砚池 。眉州人彭耀章仿苏字题写三字于池壁 。
一处景点为“八娘伴母” 。程夫人,眉州青神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 。三苏父子成为一代文豪,程夫人勉夫教子,功不可没 。八娘,苏洵小女,苏轼、苏辙之姐 。司马光曰:“幼女八娘,有夫人之节,聪颖好学,为文亦往往可观 。”十八岁嫁于舅舅之子程正辅为妻,不足两年郁郁病逝 。后人惜其早逝,以苏八娘为原型,演绎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 。
一处景点为“船坞” 。此船坞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 。船头有一株桂花树,恰如蒿竿,船头到船舱下两级台阶 。游人登船舫左右观望,仿佛于山谷碧潭中泛舟游荡 。试想当年,苏氏三父子在船头吟词作文,八娘陪母在船尾赏花刺绣,是何等快乐啊 。
云山与楼 。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到眉时修建 。楼南、北、西三面临水,万竿翠竹相拥 。
有一处景观为“八风亭” 。“八风”亦名“八法”,即: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为佛教说法 。据《释氏要览》解说:得可意事名利,决可意事名衰;背后挑拨名毁,背后赞美名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挑拨名讥;逼近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 。
各处还有不少园林景观 。
三苏故居外广场对面,是三苏纪念馆 。
两侧为游览区的仿古商用建筑 。
不得不说的,还有 眉山东坡肘子(创新川菜) 。
来这里必须品尝 。
下附介绍:
东坡肘子其实并非东坡之功,而是其妻子王弗的妙作 。一次,王弗在炖肘子时因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她连忙加各种配料再细细烹来,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东坡 。东坡享有美食家之名,不仅自己反复炮制,还向亲友大力推广,东坡肘子也就得以传世 。
若说到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制作,比苏东坡的作法有较大的改进:首先在选料上,只选猪蹄膀,洗净后放入清水中炖,炖至八分火色,将肘子捞起来,再上蒸笼蒸 。经两次脱脂后,肘子已达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境地 。
食用时有两种形式:一是清汤式 。即将蒸熟的肘子取出,放碗内,灌以炖鸡的汤,若无鸡汤,白开水也行 。加少量盐、少许葱,即可 。最好另碗盛酱油,食时蘸点酱油,其味更鲜 。二是佐料式 。即将蒸熟的肘子取出庭碗内,将配好的佐料浇上,即可食用 。眉山的东坡肘子佐料十分讲究,由17种原料组成,具有鲜明的特点,且适合东、南、西、北的客人 。
四川当地东坡肘子的做法,通常有三种 。
第一种做法 是选猪前膀(肘子)一块约2000克,放入汤锅煮透,捞出来剔净骨,然后下入原汤中,加雪豆、葱节、绍酒等,置文火上煨炖约三小时,吃时加盐,连汤带豆舀入碗中,蘸酱油食之 。
第二种做法 是将肘子煮至六分熟时捞出,沥干 。猪油烧至九成热时放入肘子,将猪肘皮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来将肉的一面切成五分见方的花刀块,但不可割断皮 。另用炸鸡蛋、菜心、笋片加酱油、葱、姜、大料、高汤等烧开,调入盐和味精,最后勾芡一并浇在肘子上即可 。
第三种做法 便是东坡故里四川眉山的做法 。先将肘子入锅煮成八分熟,滗去原汤(此乃第一次脱脂),再入笼蒸熟蒸,此乃第二次脱脂 。选上等豆瓣辣酱在炒锅里用热油炒几下,然后加蒜、姜、椒、葱、糖、醋、盐、芫荽和肉汤,推匀后起锅浇在盘中肘子上,即成 。
制作:
(1)猪肘用火烧去残毛,入热水侵泡刮洗干净,剔下骨头,方进沸水中氽一下,除去血水捞出 。豆瓣剁细,花椒铡细,姜蒜切成米,葱切成葱花 。猪肘骨敲破放入入砂罐内 。
(2)炒锅置旺火上,倒混合油烧至七成热,下肘子炸至皮呈金黄色捞出,放入砂罐内 。
(3)炒锅内放混合油,烧至五成热下豆瓣、泡辣椒,楠出香味,加如冰糖、盐、鲜汤烧沸后倒如砂罐内,加入味精,用旺火收至汁浓油亮,撒下葱花起锅,浇在肘子上即成 。
推荐阅读
- 徽州古建三绝指哪三绝
- 眉山市中医医院怎么样 眉山市怎么样
- 深圳郑家祠堂为什么不拆
-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 神农炎帝的四个女儿
- 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 武侯祠刘备墓是真墓吗
- 鹿邑哪里好玩
- 所有的背井离乡都是为了荣归故里
- 广州有什么景点值得去
- 庄子故里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