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淮阳师范江苏

【永远的淮阳师范,淮阳师范江苏】淮阳师范学校是我的母校 , 也是我从事语文教育的起点站 。淮阳师范现已无存 , 但只要一提起这个名字 , 总会让我怦然心动 。因为那里有我青春的记忆 , 是我梦想起步的地方 , 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
淮阳师范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 , 初名“陈州府初级师范学堂” , 是河南省创办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 , 先后用过“河南省立师范学校”“河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等校名 , 2002年更名为“周口幼儿师范学校” 。这里曾被誉为“豫东教师摇篮” , 革命教育家晁哲甫、高镇五 , 诗人徐玉诺 , 编辑出版家夏莱蒂 , 语文教育家萧士栋、张衡石等都曾在此任教 。
回想在淮阳师范的学习生活 , 仍让我不尽感慨唏嘘 。
那时候 , 同学们学习非常刻苦 。我们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中师生 , 入校前都曾在农村经受过社会大熔炉的淬炼 , 在高考中断11年后终于有机会重返校园 , 因而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 父亲用“生活上要向最低标准看齐 , 学习上要向最高标准看齐”作为临别赠言 。我穿着妈妈新做的粗布裤子和二哥送我的一双凉鞋 , 几乎两手空空到学校报到 。每月学校发伙食补助12.5元 , 另有2元医药费 , 印象中我从没有向家里要过钱 。分配的饭票分细粮和粗粮 , 我那时吃着杂面馍 , 喝黑乎乎的红薯面糊糊 , 觉得特别香甜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 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 , 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青春夺回来!
那时候 , 老师教学特别敬业 。班主任戴俊贤老师教写作 , 对我们的关爱无微不至 , 深受同学的喜爱 。他后来虽从政 , 但仍喜爱诗词 , 常有诗文发表 , 至今仍笔耕不辍 。朱永楷老师是个大高个儿 , 戴着眼镜 , 文质彬彬 。他教古汉语 , 想起他讲《指南录后序》时声情并茂的情景 , 恍如昨日 。李德民老师身材矮胖 , 面微黑 , 他讲《离骚》 , 我才分清了“汩”和“汨”的字音和意思 。刘占国老师教现代文学 , 他朗读孙犁的《荷花淀》 , 读到“鬼子来了要和他们拼命 , 女人含泪答应了他” , 不禁为之心动 。叶德欣老师教政治 , 一口潮汕音 , 开始听不懂 , 后来慢慢适应 , 讲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旁征博引、雄辩滔滔 , 使我大开眼界 , 甚至一度喜欢上了哲学 。
那时候 , 同学关系非常融洽 。在班主任戴俊贤和班长张流泉的努力下 , 我们政文二班团结和睦、其乐融融 。记得有一次晚饭后 , 我忽然肚子痛 , 流泉兄马上和几个同学把我送到县医院 。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 需要动手术 。可我们没带那么多钱 , 只好推说先回去做些准备 , 第二天再来 。没想到经过这么来回一折腾 , 肚子不痛了 , 当然也就没有再去 , 后来再也没有得过急性阑尾炎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 , 但同学间那份关爱与热情使我终生难忘 。当时 , 谁要是从家里带了好吃的 , 一定要与大家分享 。同桌郎永生在校图书馆帮忙 , 常能借到新书 。我虽然没钱买书 , 也从他那里辗转看了不少新书 。
我拿到淮阳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后 , 曾一度犹豫 , 但父母力劝我去 , 既能减轻家里负担 , 也能早点参加工作 , 而且脸上有光 。所谓“山不转水转” , 后来我通过进修考取研究生 , 博士毕业后从事教育出版工作 , 走上了一条从学语文、教语文 , 到编写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育的人生之路 。淮阳师范今已寻访无门 , 但对母校淮阳师范的感念却是铭记终生的 。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 , 仅代表作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
ID:jrt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