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

文章插图
豪爽 第十三
【原文】
1.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①,语音亦楚② 。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 。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爽,旁若无人 。举坐叹其雄爽 。
【注释】
①田舍名:类似于现在的乡巴佬这种意思,这个词当代日语仍在用,是指乡下人 。
②楚:王敦本是琅琊郡临沂人,不算楚地,这里估计是中原人把不同于中原话的方言都误解为楚音 。
【翻译】
王敦年轻时,曾经被人称呼为乡巴佬,说的话也不是官话而是楚音方言 。晋武帝司马炎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能才艺的事,别人多少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神色很不舒服,自称只懂打鼓 。武帝就叫人拿鼓给他演奏,于是王敦从座位上扬袖起身,拿起鼓槌奋力击鼓,鼓声急促而和谐,神情气质豪爽昂扬,旁若无人 。满座都感叹王敦的雄武豪迈 。
【点评】
王敦在当时的东晋,绝对是豪爽人杰,能文能武,很有气魄,不愧是一代枭雄 。

文章插图
【原文】
2.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 。尝荒恣于色,体为之弊 。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 。”乃开后阁,驱逐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 。时人叹焉 。
【翻译】
王敦,世人对他的评价是人格高尚 。不过他也曾经纵情声色,以至于身体都变差了 。左右随从劝谏他,他说:“我自己竟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也好办 。”于是他打开自家后阁门,驱赶自己的几十个婢妾离开,让她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当时的人们对此非常赞叹 。
【点评】
意识到恶习便立即下决心改正,这种行动力确实明智 。

文章插图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译文,世说新语管中窥豹原文译文】【原文】
3.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
【翻译】
王敦自认为高尚爽朗,豁达直率,学问上精通《左传》 。
【点评】
古人读书,基本上都是精通一两本就让人尊敬,比如赵普就说自己半本《论语》治天下 。

文章插图
【原文】
4.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①” 。以如意②打开唾壶,壶口尽缺 。
【注释】
①“老骥”两句:引自曹操的《龟虽寿》 。
②如意:器物名 。以竹、玉、骨、铁等制成,头如灵芝,柄弯曲,供搔背或赏玩 。
【翻译】
王敦每次喝酒后,就会朗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一边吟诵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全被敲出了缺口 。
【点评】
王敦老年一直想着把晋元帝的皇位抢来自己做,经常吟诵曹操的这首诗,显然是野心勃勃啊 。不过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 。

文章插图
【原文】
5.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 。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 。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 。今日太子西池是也 。
【翻译】
晋明帝司马绍想建造亭台池塘,他父亲元帝司马睿不答应 。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养武士 。有一晚手下这帮武士大半夜去挖池塘,不到天亮就挖出一个 。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

文章插图
【原文】
6.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 。祖车骑①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②!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 。”王闻之而止 。
【注释】
①祖车骑:祖逖 。
②阿黑:王敦小名 。逊:谦恭 。
【翻译】
王敦本打算领兵沿长江东下建康,要到朝廷上处理异己,安插自己的亲信,就先派参军去报告朝廷,还对当时的名流们暗示自己的意图 。车骑将军祖逖当时还没有镇守寿春,他瞪大了眼睛疾言厉色道:“你回去告诉阿黑,怎么敢这么放肆!叫他赶紧回去!要是不马上离开,我就要率领三千兵马用长槊戳他的脚赶他走 。”王敦听说后,就打消了念头 。
【点评】
一物降一物,王敦虽然不可一世,在一代名将祖逖面前还是会收敛的 。

文章插图
【原文】
7.庾稚恭①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②,权重未在己 。及季坚③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 。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④ 。徒众属目,其气十倍 。
【注释】
①庾稚恭:庾翼 。
②文康:庾亮的谥号 。这里指庾亮在世时 。
③季坚:庾冰,字季坚,庾亮之弟,庾翼之兄 。王导死后,庾冰任中书监,在朝中掌权 。
④三起三叠:等于说三发三中 。叠,指击鼓 。军中射箭以击鼓为号 。
【翻译】
庾翼早有收复中原的志向,可是他哥哥庾亮在世时,自己没有多大权力 。等到二哥庾冰做了丞相,又害怕战争引来的灾祸,和庾翼经过长时间的理念不同后,最终答应了出兵北伐 。庾翼倾尽了荆州、汉水地区的全部兵力,调集了所有的车船,出兵驻扎在襄阳;在襄阳,他会集部属,摆开军阵,亲自拿起弓箭,说:“我这次北伐的结果,就好像我射出去的箭 。”于是连射三箭,三发三中 。手下们都注视着,士气增加了十倍 。
【点评】
庾家是东晋四大家族之一,庾亮、庾冰、庾翼等人掌握着朝政和兵权,其实当时的皇帝也是有所忌惮的 。庾翼北伐后来也是违抗当时晋康帝的旨意一意孤行,各种阻力挺大,最终因为晋康帝病死,朝中要立新帝而放弃 。顺带一提,后来北伐的桓温此时是庾翼部下的前锋小督,两人关系不错 。

文章插图
【原文】
8.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 。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 。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
【翻译】
桓温平定蜀地后,在成汉最后一位皇帝李势原先的宫殿里设酒会和下属聚会,巴蜀一带的达官贵人全都受邀来参加 。桓温平时就性情豪放,气概爽朗,那天说话的语气音调也是英姿飒爽,畅谈古今成败、存亡的关键在于人才的道理,他的神情磊落大方,满座无不叹赏 。散会以后,众人还在回味他说的话,这时寻阳人周馥说:“可惜你们没有见过王敦大将军!”
【点评】
这个时候的桓温可谓是英姿勃发,灭成汉让他一跃成名,天下皆知,然而周馥的意思是桓温比不上王敦,当然不排除有主观色彩在里面,毕竟王敦是他的老上司 。

文章插图
【原文】
9.桓公读《高士传》,至於陵仲子①,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②自处!”
【注释】
①於陵仲子:陈仲子,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隐士 。陈仲子住在於陵,自称於陵仲子 。楚王想让他做相,他携妻逃走,以替人灌园为生 。
②溪刻:指行事苛刻,不近情理 。
【翻译】
桓温读《高士传》时,读到於陵仲子的事迹故事,就把书丢开,说:“谁能对自己做这么严苛的事!”

文章插图
【原文】
10.桓石虔①,司空豁之长庶②也,小字镇恶 。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已呼为镇恶郎 。常住宣武斋头 。从征枋头,车骑冲没陈③,左右莫能先救 。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知?”石虔闻之,气甚奋,命朱辟④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冲还,三军叹服 。河朔后以其名断疟 。
【注释】
①桓石虔(?—388):小字镇恶,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 。东晋猛将,非常勇猛 。桓温之侄 。
②司空豁:桓豁(320—377),字朗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 。东晋将领,宣城内史桓彝第三子、大司马桓温之弟 。长庶:妾所生的长子 。
③没陈:同“没阵”,陷入敌阵中 。
④朱辟:生平不详 。
【翻译】
桓石虔是司空桓豁的庶出长子,小名叫镇恶 。十七八岁了,还没被家族正式承认身份(古代庶子身份挺尴尬,多半没有继承权——译者注),不过家里的奴仆们已开始称呼他“镇恶郎”了 。他曾住在桓温的书房里,后来随桓温一起北伐枋头,战斗中,他的叔叔车骑将军桓冲陷入了敌人的军阵,手下的将士们没人能先去救他 。桓温就对桓石虔说:“现在你叔父落入敌人的军阵了,你知道吗?”桓石虔听后,气势大涨,命令朱辟做副手,一同策马冲入了几万敌军之中,无人可挡,一鼓作气把桓冲救了出来,三军将士无不叹服 。后来河朔地区的老百姓还用他的名字来驱赶疟疾鬼 。
【点评】
将门虎子,热血勇悍 。古人迷信,以为疟疾是鬼怪作祟,而猛将狠人,可以吓走恶鬼 。

文章插图
【原文】
11.陈林道①在西岸,都下诸人共邀至牛渚会 。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 。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②志业不遂!”于是竟坐不得谈 。
【注释】
①陈林道:陈逵,三国名士陈群的曾孙,陈太丘陈寔的后代 。陈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当时人们将他和谢安、谢弈兄弟相提并论 。
②孙伯符: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有勇有谋,意志坚定,但因好胜而被刺客所杀 。
【翻译】
陈逵驻守在江北,一帮京城友人邀他到牛渚山聚会 。陈逵谈玄理很出色,众人想一同和他清谈,想要驳倒他 。可是陈逵却拿如意撑着脸颊,远望鸡笼山感叹:“孙策的志向、事业都没有成功呀!”于是众人都不说话了 。
【点评】
孙策是东吴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乱世枭雄,陈逵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多少显示了其内在野心,让在座之人不知怎么接话了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场面一度变得尴尬 。

文章插图
【原文】
12.王司州①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
【注释】
①王司州:王胡之 。
【翻译】
王胡之有一次在谢安家做客,朗诵起“入不言兮出不辞,乘风兮载云旗”的诗句 。他告诉别人:“当我开始朗诵的时候,感觉座位上一个人都没有了 。”
【点评】
他朗诵的是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两句诗,因为太陶醉了,所以超然忘我,感觉神游太空,在座之人都消失了……

文章插图
【原文】
13.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①奔叛 。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笳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②!”
【注释】
①司马梁王:司马珍之,字景度,晋元帝司马睿玄孙,武陵威王司马晞曾孙,梁王司马之孙,梁王司马和之子,嗣梁王 。
②“箫管”两句:引自阮籍《咏怀》,这首诗是凭吊战国时魏国的古迹吹台的 。魏都为大梁,所以魏王也叫梁王,这里指代梁王 。
【翻译】
桓玄带兵西下,攻入了石头城,外面有人报告说司马家的梁王叛逃了 。这时桓玄已经掌握了局势,在大船上让人吹奏胡笳,击打大鼓,只是自顾自高声咏唱道:“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点评】
桓温的儿子桓玄完成了桓温的志向,在公元402年作乱攻入建康,第二年威逼晋安帝禅位,自己称帝,国号楚,史称桓楚,追封父亲桓温为宣武皇帝 。他攻入建康城时,梁王司马珍之出逃到寿春 。不过此刻的桓玄志得意满,以为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殊不知这皇位是块烫手山芋,拿不住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谁对《史记》的评价?
- Kanon动漫故事简介
- 没有牙膏的日子古人如何刷牙
- 《寒食》韩翃简介
- 关于清明节的诗歌 分别是谁写的
- 唐诗三百首全集儿童版宿建德江 读了《宿建德江》一诗我想问
- 盗墓笔记重启是接哪部
- 国漫中那些配角的经典语录 国漫中那些配角的经典语录精选
- 他项权更正的规定是怎么样的
- 宿建德江表达孟浩然怎样的情感 孟浩然的诗《宿建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