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苏轼:苏轼《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诗词》】

文章插图
苏轼的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几次遭遇贬谪,因此他的中秋节,都是在悲欢离合的境遇中度过 。我们可以通过苏轼的诗词,来印证这个观点 。
苏轼笔下的中秋诗词,贯穿其一生境遇、思想和艺术,折射出了他的人生历程的曲折起伏和内心态度的深情通达,由外在向内在渗透,由节序向人生演进,由浅显向深刻转化,彰显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
苏轼对中秋情有独钟,写了许多首中秋诗词,其中首推《水调歌头》,它不仅在当时新人耳目,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宋人胡仔评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们从序中即可看出,这个中秋节,苏轼是在通宵畅饮、赏月怀人中度过的,而且苏轼喝得大醉而归 。自熙宁四年(1071)于颍州分手后,苏轼与苏辙已有六年无缘相见 。熙宁九年(1076)中秋,身经宦海浮沉,面对中秋皓月,苏轼既有对于人生体验的感悟,更有对胞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之情 。于是,面对中天圆月,苏轼念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沉祈愿 。夏承焘先生曾经就此指出:“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 。”(《唐宋词欣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文章插图
作为手足,苏轼和苏辙“平生风义兼师友”,二人相互扶持 。苏轼时常心怀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初别子由》)同样,苏辙对苏轼也充满着敬爱:“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扶我则兄,诲我则师”(《东坡先生墓志铭》) 。弟兄两人的情义,堪称一片肺腑、深沉真挚 。苏轼的中秋词不仅纪录了他的生命历程,也诠释着二苏之间非同寻常的情谊 。就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的第二年,即熙宁十年丁巳(1077),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山西永济西),随即改知徐州,并暂时寓居范镇的东园 。四月,苏轼与从京师来接他的苏辙同赴徐州,苏辙流连徐州达百日之久 。几年来,兄弟二人首次同赏中秋,感喟珍惜之情难以掩抑,苏轼在《阳关曲·中秋作》中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之夜转瞬即逝,兄弟二人分别在即,明年纵有一轮冰魄,不知下次赏月又在何方 。难得的相聚终究面对一场别筵,中秋后苏辙即将离去,满怀惆怅地填制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从此词可见,苏轼的这个中秋节,不仅和弟弟苏辙一同泛舟清河、听《凉州》曲,还一起赏华月,共聚热闹华丽的晚宴,来参加晚宴的人,有的穿着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衣,可见非富即贵 。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
坐客中,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
该词开篇即云离别之久,“去年东武(即密州)今夕,明月不胜愁”,指向苏轼的《水调歌头》词,回忆去年中秋 。没有料到,今年能在彭城(即徐州)相聚并共度中秋,《凉州》曲调声声,泛舟清河古汴,鸿雁起落水洲之上,一片清景遐思 。下阕感慨时光易逝,明月难留 。月明景美服饰好,然而,“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设想之辞饱含羁旅别愁,生怕像王粲那样,不能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

文章插图
怀着对去年中秋的欢饮起舞的回忆,同时也带着对苏辙的深厚情谊,苏轼随之再唱和《水调歌头》一首: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据本词小序交代,苏轼在密州所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曾寄送子由;而这次二人共度中秋后苏辙填同调词赠别,似乎是对去年中秋词事的隐性回应 。苏轼觉得苏辙词过于哀婉悲切,于是借词相慰 。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
上阕借东晋谢安之言行以自喻,安慰苏辙说一旦功成名就,便即时退隐 。然而雅志未遂,因此归隐之事尚不能成行 。下阕,苏轼以较为轻松的笔调想象兄弟二人双双返乡、相亲相爱的欢欣场景:“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这鲜明折射出苏轼随缘任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可惜一番美好的约定至苏轼辞世也只是镜花水月 。
元丰元年(1078),身在徐州的苏轼再度写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寄送任职南京签判的苏辙,其诗云: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由此诗可见,1078年的这个中秋节,苏轼的过得比较凄凉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去年的中秋节乘船同游,华宴欢饮,今年却病躯卧破窗,月冷楼空,今昔对照,无限伤感 。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
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 。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 。
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従 。
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 。
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 。
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 。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 。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
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
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 。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
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 。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 。
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 。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
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
其中说:“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别时曲”“去年曲”,显然指向《水调歌头》唱和词,而且他十分感念苏辙的徐州中秋词 。此时,苏轼品味着和弟弟苏辙聚少离多的际遇,吐露出内心最深处的伤感 。

文章插图
两年后的中秋节,苏轼再次写下《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中秋,距《阳关曲》和《水调歌头》刚好三年 。这是苏轼经历文字狱“乌台诗案”后的第一个中秋节 。他在黄州缺衣少食,“贫病相乘除”,本是团圆意蕴的中秋令人滋味难辨 。当时苏轼几经亲友救助才出狱,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不能管理公事,其心中悲苦不言而喻 。世事沧桑,鬓发已霜,谁的心中能无一点悲凉!然而,躬耕东坡的苏轼并没有就此走向消沉,接踵而至的磨难并没有磨损他的济世抱负,他对前途仍抱有迢迢不灭的瞻望:“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东坡一再南贬,一直远贬到祖国的最南端儋州(海南某地) 。但他一方面“不辞长作岭南人”,笑谈间消化贬谪之苦;一方面仍旧坚守“北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北归 。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但他并未选择辞官隐退,而是坚持终生宦游,坚守文士清贫,化解贬谪艰辛之余始终不忘为民做事 。因此,《西江月》的调子虽比前两首低沉些,然而满含一种坚韧清朗之旨 。
上述中秋词不仅折射了苏轼起伏曲折的人生历程,也为我们展示了苏轼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如何度过中秋的情景 。同时苏轼的中秋词,也对宋词的革新具有重大贡献,让中秋诗词由浅显向深刻转化,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宽广深厚的境界,使得苏轼中秋词集前人之大成,沾溉和启迪后来者 。
关于中秋佳节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脍炙人口的篇章,这里想知道苏轼的中秋又是怎样的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阳关曲/中秋月》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碧秋 。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淸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翩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
总结语:苏轼的中秋很多时候对有着对胞弟的思念之情,更多的是对欢聚一堂的向往 。也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出门在外,久不能归家的一种写照吧!聚少离多,每逢佳节又饱含多少对家人的思念!
推荐阅读
- 虾仁营养价值 虾仁营养价值是什么
- 冬天为什么要吃火锅
- 最新iphone中国市场份额 2022苹果市场占有率多少
- 文明重启工具箱在哪
- 古代四大美女
-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的意思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原文译文
- 一览最新中产家庭收入等级 中产阶级标准是多少钱
- 做花卷怎样和面
- 魔兽世界上帝视角怎么调
- 文学体裁,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和体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