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一,悯农是不是春天的古诗

提到《悯农》,大多数人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名言几乎成为了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艰苦、朴素、节约美德的一种象征 。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诗的意思不难理解:
春天种下一把谷子,秋天能收获万颗粮食 。
这么大的国家没有一块闲置的土地,(应该会收获更多的粮食),但是种地的农夫却饿死了 。
悯农其一,悯农是不是春天的古诗

文章插图
▲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 。
这首诗跟春天有关,却不是诗人不愿看到的春天 。
《悯农》(其一)的第一个字就是“春”,这首词当然跟春天密切相关,第一句也描绘了春种秋收的喜悦场景,这正是春天的魅力,是春天带给这个的馈赠 。
然而诗人却不愿意看到春天,因为诗人洞察到了这样的春天带来的丰收背后“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
诗人李绅在这首诗里面把夸张和对比用到了极致,也在对比中更加感受到农夫的不易和可怜 。
对比一:一粒粟vs万颗子 。
“一粒”当然是夸张了,农夫怎么可能就只种下一颗种子呢 。只是诗人为了通过“一粒”和“万颗”的对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说明了风调雨顺,也为后两句买下了伏笔 。
对比二:四海农田vs农夫饿死 。
按照上面“一粒”到“万颗”的描述,那几年的年成是很好的,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但是,四海的良田都种上了良田,还获得了丰收,用辛劳和汗水创造了这一切的农夫不但没有享受到成果,反而饿死了!!这就是诗人不愿意看到的“春天”!
两相对比,我们不仅为老百姓的死而愤慨,更要愤怒的发问: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1000年后的马克思对给出了解答 。
马克思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悯农其一,悯农是不是春天的古诗

文章插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但是聪明的诗人没有说出来,他将这一切的愤怒、疑惑留在了文字幕后,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去思索 。而读者自己想明白的效果,要远比诗人直接告诉你答案来的冲击更强烈!
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李绅身处唐朝,还是朝廷的士大夫阶级,曾经当过4年的宰相,能够提出这样深刻的问题,实为不易,可见标题“悯”字用的是多么贴切 。
我是“诗词曲里读中国”,如果喜欢请给个好评,也欢迎点评指正,一起分享更多诗词~
《悯农》有李绅的三首,杨万里的一首 。不知你的其一指哪一首?
不过既叫《悯农》,就是替农民伤心的意思,或更直接,是可怜农民的意思,顾名思义,肯定都不是春天的诗歌 。
李绅的三首: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3、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
这三首都很浅显,沒什么可解释的 。只是第三首的嫫女,是丑女的代表,下一句是对一笑干金的否定 。
杨万里:
稻云不雨多不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己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
由于干旱,稻子多不收,由于有霜,乔麦空壳 。肯定是忍饥挨饿的一年,中间还有一个闰月使时间更长 。
这四首诗都是揭露了在封建时代,农民尽管在不停的辛勤劳做,却仍旧吃不饱,甚至有人饿死的现实 。
【悯农其一,悯农是不是春天的古诗】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农民的同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