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参加科研训练

很高兴分享我的观点 。
个人认为所谓的科研训练还是指思维的训练 。
首先,最基本的你要会查文献,会使用网站会搜索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 。但对于科研来讲,搜索什么关键词是比较重要的 。但恰恰是有很多学生掌握不到这东西的关键词 。
所谓的关键词实际上是对他所在领域的掌握,以及所面临问题的一个高度概括 。
其次,要会看文献 。所有同学都在看文献,但有些人也仅仅是看 。其他人就会从中提炼出观点,做出概括总结,进行分类,并且从他人的文献中得到自己工作的灵感 。
在这一点上就会看到很大的区别 。
举一个例子 。我遇到了两个同学 。两个人都处于开始实验的早期阶段,都在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 。先不说对整个研究背景实验结果等等的分析,但从实验条件这个部分,最简单的这个部分,就能看出每个人的区别 。
两位同学看了大量的文献之后,觉得这个方法是可以采用的 。根据多个文献总结出了自己可以采用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 。
其中一个做了几次实验之后,就摸索出了自己的实验条件和结果 。
另外一个做了多次重复试验,仍毫无头绪 。
我把这两位同学叫来,分别与他们谈话,问他们为什么分别选择各自的实验条件,我想了解他们的思考的过程 。
其中实验比较成功的那个同学,经过看大量的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窗口,也就是实验条件的范围 。
而另外一位同学虽然也明白要用这个实验方法,但是他对实验条件的总结却和那位同学完全不同 。他直接选用了和文献相差10倍左右的实验窗口去进行实验 。所以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实验条件,他并不理解 。
很显然这位同学在阅读文件的时候,他并没有讲实验条件与得到的结果以及性能联系起来分析 。对实验条件的学过选择错误,导致了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
看文献实际上是一个自己逻辑思维的培养的一个阶段 。他是告诉你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如何的,是如何形成的 。各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他们最后体现出来的结果,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以及如何证明得到的结论 。
所以,学“会看”文献很重要 。
第三,动手能力 。实验学科的学生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 。像每个实验室可能都存在实验设备“杀手”这样的同学,这位同学动什么设备坏什么 。这个还可以培养,只是需要认真胆大,细心多次的练习 。
第四,分析能力 。学会看文献,学会做实验之后,下一步就是针对你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推论,并证明这个推论是正确的 。
第五,表达能力 。有了一定的工作之后,要学会传播和表达 。通俗点的说,要能把你的工作写成文章,做成PPT,介绍给大家 。有人就能够把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讲成卡通片,而有人却怎么讲别人都不理解 。
第六,创新能力 。总是模仿拷贝别人的创意实验结果和分析是无法进步的,一定要能够在前面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结论,新的方法 。
以上几点是我能想到的,经过科研训练之后所具备的一些能力 。
作为在教育领域内摸爬滚打20多年的教育从业者,也是个博士,我认为受过科研训练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有过一段专门的学习经历
这个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人是科班出身,那他肯定是在这个学科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包括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 。一般我们说受过科研训练特指硕士以上的学习经历 。
因为,本科阶段科研训练并不是必须的,只是做了一个学士论文,还不能说是科班出身 。
而研究生阶段就不同了,主要学习经历就是做科研,因此,在这个阶段接受的教育就可以算得上是科研训练 。
第二,有一定的成果
有过经历只是科班出身的基础,并不表示每个经过硕士训练的都可以成为科班出身 。有的成果是优秀,有的都不能毕业 。
所以,我认为,受过科研训练就是自己按照科研要求进行了一些列的科研活动,而且这写活动是独立完成的 。
比如说,独立完成硕士、博士论文,而且质量被认可 。
因为,科研训练必须进行实践才能够给称得上是训练,否则,只是理论是谈不上科研训练的 。
还是以博士论文为例,严格的科研训练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问题意识
如何面对自己的学科,提出问题 。
2.文献检索
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前人的工作成果,成果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
3.创新意识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具有创新的思路、方法等 。
4.提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条件,提出假设;
5.论证假设
通过搜集资料,论证假设
6.得出结论 。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
受过科研训练的具体表现
【为什么参加科研训练】作为受过科研训练的人,面对自己学科的任何课题,都可以整理出一套如何做课题的方法;而不是面对课题束手无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