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类型有哪些

文章插图
留守儿童的类型有:单亲监护型、亲友监护型、无人监护型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 , 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
儿童是指从生命诞生之始到成年期之前的人类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 , 并与各人民团体、国际组织、新闻媒体以及个人共同努力 , 把本公约规定的义务从单纯意向角度上的宣言转变成为改善所有中国儿童的生活的具体行动方案 。《儿童权利公约》于1992年4月1日开始在中国正式生效 。《儿童权利公约》由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大会通过 。是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 。
留守儿童留守类型怎么填留守老人 , 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 。留守人员是指长期留守在农村生活的人群 , 留守人员的类型填项分别是留守老人 , 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 , 留守人员是可以优先享有当地的扶贫政策福利的 。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分析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 留守儿童是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 , 但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 , 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下面来看看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1
1、寂寞无聊心理 。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 , 感到寂寞 , 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 , 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 , 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 , 有多么的伤心 。自从你们走了以后 , 我几乎没有笑过 , 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 , 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
2、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
【留守儿童的类型有哪些,留守儿童留守类型怎么填】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 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 ,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 。对老师 , 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调查显示 , 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 其中15%经常有 。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 。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
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 , 认为家里穷 , 父母没有能耐 , 才外出打工 , 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 , 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 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 年龄越小 , 问题越突出 , 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 , 监护的"盲区" 。从调查情况看 ,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 , 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 , 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 , 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 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 , 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 , 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 ,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 , 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 , 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 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 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 , 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 。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 。
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 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 , 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 , 由于对待不尽公平 , 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 , 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 。从调查统计看 , 这种类型约占2.3% , 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 , 多为初中学生 。
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 , 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 , 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 。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 , 易受外界影响 , 发生问题较多 。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 。从调查统计看 , 单亲监护型占49.5%
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 , 缺乏父爱或母爱 , 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 。比如 , 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 。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 , 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2
留守儿童会引发哪些问题
一、社会问题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 , 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 , 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 , 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 , 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
据统计 ,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 , 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 , 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 , 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 , 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 ,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 , 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 , 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
2、缺乏抚慰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 , 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 , 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 , 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 , 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 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 , 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 , 11.4%觉得自己受歧视 , 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 , 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
3、疏于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 , 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 , 儿童防护能力弱 ,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 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 被拐卖 儿童群体中 ,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 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 , 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 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 , 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 , 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 。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 , 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 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1、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 , 父母关爱严重缺失 , 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 , 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 , 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 , 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 性格内向 。
2、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 , 具有强烈的自豪感 , 而父母不在身边 , 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 , 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 丧失信心 , 学习不求上进 。
3、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 , 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
4、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 , 认为家里穷 , 父母没有能耐 , 才外出打工 , 由此产生怨恨心理 ,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 , 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 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3
留守儿童四个严重问题
1、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 , 由于远离父母 , 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 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 ,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 , 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 。
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 , 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 。
2、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 , 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 , 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 , 学习目的不明确 , 成绩较差 。
除此以外还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 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 , 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 。
3、安全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 , 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 , 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 , 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容易遭受各种人身侵害 。
4、生活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 , 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缺科学喂养、营养饮食以及日常生活照顾 。有的困难留守儿童家庭还出现“逆向”照顾现象 , 幼小的留守儿童反而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长辈 , 承担着超出其能力的繁重劳动 。
推荐阅读
- 秋天的景色
- 荞麦茶喝的有什么好处
- 天然气是臭的吗
- 怎样要回已给前夫的孩子
- 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 如何选购花格屏风
- 粉丝滑跪是什么意思
- 什么App可以上传手机里的视频
- 唐诗里那些极具才情的古风名字 古风名字有意境
- 看了让人会哭的失恋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