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解释: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 。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
秋冻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时期,天气渐渐转凉,这时候我们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因为微寒的刺激,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身体代谢加快,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接下来更为残酷寒冷的严冬 。
中医认为,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如春秋交替)规律相一致和同步时,人体是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平衡遭到破坏,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 。因此,只要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 。同时,秋冻也有防止穿衣过多、捂得太严、出汗过多,使阴精耗伤、阳气外泄而导致生病的作用 。
特别要提醒大家,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
注意事项:
如何"冻"得健康,大有学问 。
一、秋冻并非初秋,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只有在夏末秋初开始"秋冻",才能自然过渡到对秋凉和冬寒的机体调节,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二、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秋冻”,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但是,抵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和孩子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冷抵抗能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很快会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因此应注意气温变化而适当增减衣服 。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 。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很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出现新的疾病 。所以,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秋冻”要适度,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
三、南北方“秋冻”要区别对待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
【“秋冻”是什么? 春冻秋捂还是春捂秋冻】三、有些部位决不能“冻” 。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
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
双脚:脚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
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
肩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

文章插图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犀牛互助会
很有必要!
啥是“春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
气温刚转暖时,
不要过早脱掉棉衣,
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
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

文章插图
春捂的益处
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
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 。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
“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
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 。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
“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
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

文章插图
怎么“捂”
对于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 。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

文章插图
“捂”多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 。
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
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
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 。
“捂”的标准
1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 。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 。
2把握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
3注意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
春捂小技巧
上薄下厚,脱衣递减
脱衣不是一步减到位,要递减,一件一件地脱,尤其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点 。
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围巾,以免遭受风寒,出现头痛、感冒、伤风等 。
春捂穿衣别太紧
春捂不仅是不要过早脱衣,同时穿衣也不能过紧 。穿紧身的衣,阻碍了气血的流动,容易把阳气郁住,身体会更冷 。
所以,穿保暖性好又柔软透气宽松的衣服最好,暖和,皮肤也不容易干燥瘙痒 。
春捂别过度 因人而异
春捂固然重要,可是捂得太过又会捂出火来 。如果捂得太严实,就会导致鼻腔、牙龈、肠道、呼吸道上火 。所以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温度变化来定 。
所以,小伙伴们初入春天还是不要急着退衣物哦~~
也不要忘记提醒身边人啊~~!
推荐阅读
- 杜仲的吃法
- 交强险是什么意思
- 匹字是什么结构
- 佳能如何锁定曝光
- 水在摄氏多少度时密度最大:0至4℃的水为什么会“热缩冷胀”?
- 为何农村有的地方在春分时节有“竖蛋”的习俗,这一天鸡蛋真的容易竖起来吗
- 怎样去理解猫咪的语言呢
- 6种“悄悄长肉”的主食,米饭馒头都排不上号,看看你吃过几种?
- 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
- 万劫不复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