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的什么篇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什么中的什么篇“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 。《大学》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
《大学》的简介
《大学》出自《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 。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
《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的什么篇】最早为之注解的是东汉郑玄,使之流行的是朱熹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 。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开篇,儒学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推荐阅读
- 老有所养出自哪里
- 悠然见南山出自哪一首诗
- 四时之终始出自哪本书,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出自哪本书
- 什么父逐日
- 三分流水七分尘这句话出自哪里
-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
- 表示很忙的经典句子 怎么写出自己忙的感觉
- 伏羲作八卦与《易经》的真相 八卦出自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 少壮不努力的整首诗,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