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写字、画画、作诗,几乎没有什么功利色彩,完全是为艺术而艺术,把它们当作表达人生况味和生命感悟的媒介 。

文章插图
对待艺术,古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王羲之就不可能以痛快、放达的心境写出《兰亭集序》,颜真卿也不可能以痛苦、悲戚之心写出《祭侄文稿》,也不可能出现像张择端那样抱着记录民风民俗的态度,一丝不苟地画出《清明上河图》,他们在写字画画时更像是无心插柳,完全秉持“我手写我心”的态度,能够青史留名,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
如今的书画家在写字画画时,由于过于理智和现实,作品里已经看不到初心,看到的多是戾气和铜臭味,把书画完全看作是获取个人名利的跳板,所以,当今很少出现让人心服口服的大师和大家 。
范曾先生以创作人物画闻名当代画坛,可以肯定地说,他是当代非常有分量的画家,圈内圈外许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整体水准完全能排进当代人物画画家的中前水平,尤其他的“线描”技术,在当代画坛名列前茅 。
如果从纵向来比较,把范曾跟历史上已经被盖棺定论的八大山人、徐渭、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来比较,他还有很大差距 。
中国人物画在造型手段上,通常以“线描”为主,也叫“十八描”,是根据古人的服饰特征和发型特征,而创作出来的以线条为主的造型技法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不同形制的衣服,由于这些衣服的材质和款式不同,穿在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皱褶、纹理和形态,有的看起来宽袍大袖,飘逸灵动,如汉服,有的看起来挺拔优雅,如长袍,有的看起来干练利落,如武士装 。
为了用绘画语言表现服装的美感,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自然界里本身存在的线条特征,如车轧印,屋漏痕、折钗股等,发明出抑扬顿挫、虚中有实、刚柔并济的线条,帮助自己描绘出需要的艺术形象 。

文章插图
范曾在人物画创作中,对“十八描”里边的“枯柴描”和“蚯蚓描”情有独钟,所以,我们能看到,范曾画中的线条具有抑扬顿挫,粗细均匀,蜿蜒曲折的特点,能表现出突出的节奏感和质感,却给人缺乏骨力、华而不实的感觉 。
范曾的“线描”技术之所以很高,这归功于他早年的工作经历的历练 。
范曾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早已是耄耋老人,他之所以能在绘画领域,乃至国学领域取得成就,离不开三位老师的栽培,分别是蒋兆和、沈从文、李可染 。
早期,范曾曾在蒋兆和画室学习,这是他打下绘画童子功的关键 。从20多岁开始,范曾就表现出比较出众的绘画才华,经过沈从文先生的举荐,他进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上班,给沈从文先生做助手,负责编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主要工作内容是创作书中的插图 。
之后,范曾又得到李可染、李苦禅等名家的指点,绘画水平突飞猛进 。又加上他在工作之余,创作了一系列连环画,这对他“线描”技术的提升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
再后来,范曾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讲学、办展、出书,名气越来越大,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40多岁的范曾已经成为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画家,并把这种影响力延续了近40年,一直红火到当代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 。如今的范曾,虽然名气很大,但争议也很大 。人们对他的争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

文章插图
第一、在绘画创作上,从范曾身上几乎看不到创新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对一种技法,一种题材和构图,不断进行自我重复和复制 。
熟悉范曾作品的观者,可以看到,范曾总是把《老子出关图》翻来覆去地画,老子骑着黄牛领着书童,悠然自得地行走在路上 。
画中内容从构图、设色,甚至人物的表情、神态、装饰等,总是千篇一律,不知面对同一幅画,范曾会不会感到创作疲劳,观者产生审美疲劳是肯定的 。
这说明了什么?足以说明范曾的文化修养不够,他想画出更多的古代人物,却由于知识面狭窄,不足以支撑和实现他的创作构想 。实际上,范曾这方面的缺陷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但由于范曾骄傲自满,并没有放在心上 。
一次,范曾创作了一幅屈原像,沈从文看到后,就提醒范曾:楚国人穿的衣服可不是你画的那个样子呀,以后要多看书、多学习,了解清楚后再创作 。
还有一次,范曾画了一幅商鞅拜见秦惠王的作品,给商鞅腰间画了一把佩刀 。古代君臣相见,任何臣子都不能佩带兵刃,否则会涉嫌弑君之罪,是要斩首的 。
这两次创作里,范曾显然犯了常识性错误,是他文化修养不够的表现 。面对这两次错误,沈从文善意提醒,没想到引来范曾的冷风热潮,范曾说:你的那一套早过时了,收起你的那一套靠边站,上级批准我这么画!沈老听后,气得两眼通红 。
第二、范曾被爆出用流水线作画,给艺术品市场上放行了数量庞大的商品画,让收藏者的财富大大缩水 。
2009年,一位著名报社的采访人员写了一篇报道,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爆料范曾流水线作画 。从图片可以看出,范曾先在墙上并排铺好10几张宣纸,然后像加工零件一样,依次在每张宣纸上作画,先统一画出人物的头,再画出面部和身子,再画出手脚和服饰,最后统一设色,画出简单的背景,每一幅画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
人们收藏绘画作品,目的是为了保值升值,对作品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要求很高,它们是保障作品升值的必备条件 。
范曾这种千篇一律的商品画跟“物以稀为贵”背道而驰,谁买谁将来会倒霉,想让升值保值只能是奢望,收藏者只能哑巴吃黄连,烂在手里 。
第三、范曾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喜欢自吹自擂 。
范曾说过的大话大多出自《范曾自述》一书,主要有:假给我三十年光阴,可超越八大山人 。如果再给我20年,四库全书我可以读800卷,成为文史第一人 。
当我有了这样的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仅仅十年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 。

文章插图
画有六品,一品是画家,二品是名家,三品是大家,四品是大师,五品是巨匠,六品是魔鬼 。范曾自评为坐四望五,在范曾眼里,他的水平位于大师和巨匠之间 。面对这样自负,这样自吹自擂的范曾,听者除过开怀一笑之外,恐怕没有人会在意他说话的真假 。
做媒体时,在各种场合看过范曾的画,比如国博这样的顶级殿堂,但从没想过做报道,大概就是因为对其复杂矛盾的感观吧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范曾有才,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把他早年的作品,比如从美院毕业时的画,和现在的画比较,就会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沉淀,进步还是明显的,有自然之气、舒逸之气,有传统国画该有的境界,这在当今国画界其实很难得,也是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并非100%都是靠市场炒作出来的 。

文章插图
但范的人品、学识制约了画品,以致他的画经不起更深的推敲,传承性不强,也是事实 。
中国的传统艺术,无论书法或国画,要紧的不在笔墨,而在气韵 。仔细看就会发现,范的画只突出了笔墨,但气韵不畅、疏密不协、格调不高,无风骨、无正气、无情趣 。看多了,就会觉得千篇一律,而且发挥不稳,有的不错,有的明显呆板,以他的年纪,不该如此 。

文章插图
范曾有“中山狼”的名号,来自他的老师李苦禅;他对另一位老师沈从文的构陷和不敬,更是把他的人品踩到了烂泥里 。加上这些年,他醉心于市场,对艺术的追求已停滞 。

文章插图
应该说,范曾是个聪明人,把自己懂的艺术加上天分,无论多少,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这就很厉害 。有太多艺术家肚子里有东西,就是倒不出来,不会表达 。

文章插图
而且他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更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
【与范曾齐名的画家是】所以,范曾算是名家,但成不了大家 。
推荐阅读
- 数字逻辑电路中的混合逻辑是什么
- 土茯苓金银花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金银花泡水喝的作用与功效
- 鲜石斛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鲜石斛的功效及食用方法是什么
- 生茶和熟茶的区别,云南普洱茶的生茶与熟茶的区别有哪些?
- 秋葵蒸黄了还有营养吗 秋葵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 火影忍者白与再不斩是哪一集啊
- 睡蚕丝被的八大好处 蚕丝被的功效与作用
- 醋泡黑豆的功效与禁忌副作用
- PVC与PU的差别是什么
- 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心量有很大关系 加油鼓励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