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出自哪里

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出自哪里

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 。
牡丹亭一般指牡丹亭还魂记 。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 , 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 , 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 , 竟伤情而死 , 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 , 人鬼相恋 , 最后起死回生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这句话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恨不知所踪 , 一笑而泯 。则是后人联的
【原文】“天下女子有情 , 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 , 病即弥连 ,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 , 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 ,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 生者可以死 ,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 , 死而不可复生者 , 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 , 何必非真 ,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 , 待挂冠而为密者 , 皆形骸之论也 。”
【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 , 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 , 一病而迅即不起 , 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 , 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 。像杜丽娘这样 , 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 , 而且越来越深 , 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 , 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 , 死而不能复生的 , 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 。梦中产生的情 , 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 , 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 , 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 , 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
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是什么意思“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的意思是:本该有的恨意不知道去了哪里 , 一笑而过了 , 不再记恨.
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 ,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 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 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 , 他曾言“吾一生四梦 , 得意处唯在《牡丹》 。
《牡丹亭》
汤显祖
天下女子有情 , 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 , 病即弥连 ,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
死三年矣 , 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 ,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
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 生者可以死 , 死可以生 。
生而不可与死 , 死而不可复生者 , 皆非情之至也 。
梦中之情 , 何必非真 ,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必因荐枕而成亲 , 待挂冠而为密者 , 皆形骸之论也 。
内容介绍: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 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 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 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 , 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 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 , 宾白饶有机趣 , 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 。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 , 且巧妙迭出 , 无境不新 , 真堪千古矣!”
创作背景:
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 , 绝意仕途 , 笔耕以终老 。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 , 《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 , 其中 , 以《牡丹亭》最为著名 , 他本人也十分得意 , 曾说:“一生四梦 , 得意处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 , 家传户诵 , 几令《西厢》减价” 。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 , 字义仍 , 号若士 , 海若 , 清远道人 , 江西临川人 。出身书香门第 , 为人耿直 , 敢于直言 , 一生不肯依附权贵 , 因此经常得罪人 。早年参加进士考试 , 因拒绝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招揽而落选 。直到三十三岁时才中进士 。中进士后 , 拒绝当时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行贿而遭排挤 。明万历年间曾任给事中 , 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 。
【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出自哪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