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为什么那么冤?要问问这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老编剧——关汉卿


“窦娥”为什么那么冤?要问问这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老编剧——关汉卿

文章插图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在中国 , 窦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不论男女老少 , 好像谁受点委屈 , 都能搬出“窦娥”来比比惨 。不过 , 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 , “窦娥”之所以能“惨”得这么深入人心 , 是因为她背后有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老编剧——关汉卿 。
关汉卿 , 《窦娥冤》的作者 , 元杂剧奠基人 , 元曲四大家之首 , 被王国维盛赞为“曲尽人情 , 字字本色 , 故当为元人第一” 。
可是 , 如此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 生平资料竟少得可怜 , 就连本名、籍贯、生卒时间等基本信息我们都无法确知 , 更难奢望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 。好在 , 他有大量文学作品可供研读 。透过他笔下的文字 , 我们能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关汉卿呢?
为弱者发声的良心编剧
关汉卿的作品中 , 刻画了许多弱势群体形象 , 比如《窦娥冤》中的寡妇窦娥、《救风尘》中的妓女宋引章、《金线池》中的儒生韩辅臣等 。
尤其是他对于那个时代儒生群体的关注 , 为整个中国文学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
在元朝不到百年的历史中 , 数任统治者都曾重武轻文、歧视儒生 。而金朝灭亡后 , 北方中原地区七十多年未开科举 , 更是打碎了读书人“学成文武艺 , 货与帝王家”的梦想 。文人地位一落千丈 , 当时甚至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 。即便后期恢复了科举 , 社会上也充斥着诸多不公 , 所以能成功入仕者是极少数 , 更多的文人为了生计 , 只能靠卖文测字算卦等为生 。
当时社会流行杂剧 , 文人们便组成“书会”一起搞创作 。关汉卿虽然是医户出身 , 但也因为热衷文艺而加入其中 。
由于长期与底层文人打交道 , 关汉卿对他们的处境和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于是他的笔下遍布处境落魄的读书人形象——
“窦娥”为什么那么冤?要问问这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老编剧——关汉卿

文章插图
比如《窦娥冤》中 ,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便是一个“幼习儒业 , 饱有文章”的读书人 。他生活窘迫 , 靠借高利贷维持生计 , 甚至要靠卖女儿来换取进京赶考的路费 。他是窦娥人生悲剧的开启者 , 当然也是窦娥沉冤昭雪的推动者 。还有《救风尘》中那个被妓女宋引章嫌弃的穷秀才安秀实 , 《金线池》中那个被骂作“一千年不长进的”文人韩辅臣……
在关汉卿之前 , 很少有人去关注和描摹这一群体的命运 。但自从关汉卿开了一个头 , 越来越多文人儒生形象登上戏剧舞台 , 演绎出了属于这一代读书人的痛苦与挣扎 。
非典型的悲剧作家
由于塑造了大量悲剧人物 , 关汉卿被后世称作“悲剧作家” , 甚至被外国人称作“中国的莎士比亚” 。不过细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关汉卿笔下的悲剧并非典型悲剧 , 因为他所塑造的人物几乎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
比如在《窦娥冤》一剧中 , 备受欺压的女主角窦娥临死前许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 。三桩誓愿对天地提出控诉 , 渲染出了浓郁的悲剧氛围 。有学者认为 , 剧情发展到这里已是高潮 , 剧本可以结束了 。但关汉卿没有停笔 。在第四折 , 他又设置了“鬼魂诉冤”、窦天章为女儿平冤昭雪的情节 。
总之 , 在关汉卿笔下 , 那些背负冤屈的底层百姓 , 要么是借助明君、清官 , 伸冤昭雪 , 要么是借助鬼魂、梦境 , 弥补了现实缺憾 。
而关汉卿笔下的文人 , 无论遭遇过怎样的辛酸苦楚 , 也总会迎来苦尽甘来的一天 。比如 , 曾经被心上人嫌弃的穷秀才——安秀实和韩辅臣都迎来柳暗花明 , 收获了完美姻缘 。怀才不遇的读书人——窦天章、裴度、王拱辰、柳永、陈氏三兄弟等皆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
“窦娥”为什么那么冤?要问问这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老编剧——关汉卿

文章插图

在关汉卿的作品中 , 蕴含着一种“善有善报 , 恶有恶报”的朴素价值观 。尽管从戏剧专业的角度看 , 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可能会冲淡戏剧的张力 , 削减悲剧的魅力 。但是 , 对于悲剧的观众 , 尤其是已经生活在悲剧中的人来说 , 给予他们希望与憧憬 , 何尝不是另一种救赎?
狂放不羁的风流浪子
看到这里 , 关汉卿在你心里可能已经是个眉头紧锁、端庄严肃的老编剧形象了 。别急 , 我们手里还有更多的料……
还记得那句超乐天派的名言吗?“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这句话正是出自关汉卿之口 。不过 , 当你看完这句话的上下文 , 可能会对关汉卿有一番新的认识——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 , 盖世界浪子班头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 , 花中消遣 , 酒内忘忧……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 , 饮的是东京酒 , 赏的是洛阳花 , 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 , 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 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 , 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 , 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一枝花·不伏老》)

这是什么?妥妥一篇“浪子宣言”啊!
如此一个风流浪子 , 才华横溢 , 又流连青楼 , 自然少不了风花雪月之事 。在坊间流传的各种绯闻里 , 我们找到了一个证据确凿的绯闻对象——元朝女明星珠帘秀 。
“窦娥”为什么那么冤?要问问这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老编剧——关汉卿

文章插图
珠帘秀是她的艺名 , 她本姓朱 , 河南洛阳人 , 是当时最著名的杂剧女演员 , 据说容貌秀美 , 艺术造诣极高 , 被誉为“杂剧当今独步” 。关汉卿和珠帘秀的绯闻 , 来自一首赠曲 。南宋灭亡以后 , 大批北方剧作家和表演者南下 。珠帘秀也流转到了扬州 , 于江淮一带巡回演出 。关汉卿在此结识了珠帘秀 , 并对她产生爱慕之情 , 专门为她作曲一首:
“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 。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着湘妃面 , 没福怎能够见 。十里扬州风物妍 , 出落着神仙 。”
至于二人的故事有没有“然后” , 我们不得而知 。但世人总是对才子佳人的邂逅充满无限想象 。田汉在1958年创作的话剧《关汉卿》中 , 便将二人设置成了恋人关系 。
妙笔生花的金句男神
纵览古今 , 很多文学大家 , 都是“圈里红”——著书立学不少 , 文坛地位颇高 , 但就是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点远 。但关汉卿不一样 , 他的作品绝对够接地气!
关汉卿作品中的很多句子至今都在广为流传 , 甚至早已融入了我们的口头表达 。小编收集了几句 , 大家感受一下——
“儿孙自有儿孙福 , 莫为儿孙作远忧 。”出自《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 意思是说作为父母没有必要为儿孙多操心 , 儿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 不必太多干涉 。这句话的前半句 , 是不是都听出老茧来了?
“得放手时须放手 , 得饶人处且饶人 。”出自《窦娥冤》 , 意指凡事不要强求 , 不要揪着别人不放 , 这句话基本是劝人宽心的必备语料了 。
“着意栽花花不发 , 无意插柳柳成阴 。”出自《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 意指苦苦追求未必能成功 , 但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好结果 。
“官官相为倚亲属 。”出自《包特制三勘蝴蝶梦》 , 这句话经过代代传播 , 今天已经简化为了一个成语:官官相卫 。
“花有重开日 , 人无再少年 。”出自《窦娥冤》 。甭解释了 , 劝孩子读书的名言警句 。
当然 , 还有前面提到的那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 ,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现代人自比“铜豌豆” , 往往是标榜自己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 。
“窦娥”为什么那么冤?要问问这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老编剧——关汉卿

文章插图

不得不说 , 比起唐诗宋词 , 中国人对元朝文学的关注还是太少了 。这一课 , 《那些年》希望能为你补上 。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一书中提出 , 中国人看待关汉卿 , 应该像“意大利人之视但丁、英人之视莎士比亚、德人之视歌德” 。
【“窦娥”为什么那么冤?要问问这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老编剧——关汉卿】扪心自问 , 我们是不是真的低估了关汉卿的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