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打卡挑战局#
【暑假阅读】诗歌鉴赏 专题03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方法技巧】
1、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比照、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衬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
2、答题模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典型例题】
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
【问题】分析本诗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案】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
【解析】 要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蕴含的人生道理 。“赚”“放出”和“栏”这几个动词将山拟人化,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的意思是: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 。但这首诗绝不是只写下山这么简单,那一座一座的山不就像人生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挫折吗?人生的路就像下山一样,解决了一个困难还会遇到第二个困难,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被暂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我们要意识人生的路漫漫,要做好时刻与困难做斗争的准备 。因此,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以及分析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而分析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则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由字面意思进行深入联想,并对联想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整合,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
【附】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参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
(1)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
【解析】
(1)一问,考查对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图景的概括能力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由此这幅深秋晚景图的意境特点可概括为萧瑟、荒凉 。二问,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同时“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凄凉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
(2)夕阳西下:一层指的是当天的时间已近黄昏,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年纪垂暮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在外的游子,已然垂垂老矣,觉得心凄肠断 。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 。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 。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 。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 。它不仅在一种萧瑟中与前面的诗句发生着共振,而且还将迷离的夕晖洒上了那些似乎孤立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感叹年华逝去,游子思乡的感情 。
故答案为:
⑴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⑵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
二、【答案】
(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
【解析】
(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
上一页下一页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
故答案为:
⑴随意;
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
【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
(2)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
【解析】
(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 。唐元和十四年 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
【点评】
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
四、【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 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
【解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 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
五、【参考答案】
(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 。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
【解析】(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 。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 。动态是指描写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 。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 。
【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
六、【参考答案】
(1)拟人;轻;细;密;无比喜悦;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
(2)夜雨;黑(俱黑);明(独明);C
【解析】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