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何为唯心,何为唯物 。
一切以自心的知识理念出发看世界,叫唯心 。
一切以外在的物质存在作为意识理念的基础性存在,叫唯物!
问题在于意识和存在过程是必然统一于一个人的 。
就禅宗六祖慧能发生的一句话来说是唯物、唯心不具有人们对世界的完整意识关系 。我们看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四句揭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我的理解是:
1,如来之所以成就不在于菩提树的有无 。如来的智慧也不同于摆在台面上的镜子 。人的原本心性处于空净状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既然如此何处牵挂世间事物得失这么多啊!
2,如来智慧的果实来自于菩提树,既然菩提树都不曾有过定数 。如同明镜在台上,也在自己心里 。人的本心本性本来必将空无 。世间的一切美好皆是过眼的昙花,无限在意 。
3,佛的智慧在于空无,于是理解一切空无 。意识和存在的对应就像镜子,心面对世界的存在 。镜子里的内容皆是虚像 。对这面镜子的得舍何必在意啊 。
。。。。
综合以上来看禅宗六祖慧能道行!仅凭这“四句揭”是不够的!可以说仅凭这四句的深意如何加持都不具有如来传法揭的本意所在,充其量是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具有空性的存在吧,并不具有对佛教弟子觉悟的彻底意义存在 。
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人,人性以其内在主导的心的存在而存在,体现于因果关系的六道轮回的福德循环体系,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必然坏空的世界,必然有生老病死的世界,必然有 。。心理能力局限的世界 。
人以心的具足而体现于人性,人和一切生命体具有心意识的共同性存在,心意识的心意集中于“心”法理存在,“识”是心的机能存在,具有八识的分别 。“识”体现于业力围绕携带 。
心的核心存在为“舍利子”,舍利子具有了宇宙万物生命存在具有着“相同”、“相通”的法能属性!从这一点来说和世界上诸法修行的道行是相同的 。所有修行者圣人因为具体的方法而由此有所差别 。
佛如来智慧在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建设 。西方极乐世界超越了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的规律内在,体现于佛陀智慧光明庄严美好的永生 。佛佛具有无量寿,无量庄严,无量美好,无量光明,悉知一切存在!悉知万千宇宙一切法,具有无量能力具足 。诸佛智慧能力平等 。
到达这一佛国胜景,必须三皈依!必须心性在舍利子的状态中接受佛智慧的格式化灌顶,由此知道前往得到佛国的路径关口 。这个关口唯有舍利子的状态下听从对应菩萨接引 。
宇宙的一切存在,体现于机缘存在的对应存在,机缘体现就是因果报应的具体化 。
以上简单介绍了如来的智慧经典!法藏如海,成佛可有四万八千个法门儿 。。
禅宗本来都是国学大学士的修行所在,具有国学和佛教意识思维能力 。可有和国学哲人辩论道法的智慧基础,于是被众人敬仰 。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揭语的佛教发现!于是经文中的相当一部分由短句概括,承接中文古意,有四字,五字,七字等!用此特殊的格式体现于意识思维的对应性和意识思维活跃的发散性 。由此体现于五言揭语 。
好了我们回到佛教是唯物还是唯心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佛教是比较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体禅宗六祖慧能这几句偈语是唯物是唯心啊!我看还是从他本人的学习感受出发而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忘记捞好处的本心所在 。
可以这么说吧!禅宗六祖慧能的法忍基本来自《金刚经》学习体会认识 。
禅宗是以达摩祖师为开宗的,开宗法宝信物是袈裟和《楞伽经》四卷,但是《楞伽经》不止四卷,因为现有流通的《楞伽经》结尾没有法会的结束执行受持篇章 。故而有心传的必然存在 。。
历史人物的几句文字,按照文字理解为唯物了!按照历史人物的心理建设唯心了!就这几句话就成佛了那是妄想了!妄想也就唯心了!当一个人的心量足够大,储存的信息足够的,理解的道德法度光明性就必然体现了!唯心唯物什么主义就差不多了!
吉祥快乐
个人认为,要提岀一个问题先搞清楚概念的大小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要大于哲学 。
要得到一个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唯物主义哲学或者唯心主义哲学 。意思是哲学家观点的产生首先是基于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立场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就本案提岀的偈语:菩萨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它不属于唯心主义 。
它不属于唯物主义也不属于唯心主义 。是比科学家更科学家的实证科学主义 。只有真正的基于对事物本身客观上的存在有清楚的认识,才会得到这样的总结性的偈语 。
认识禅宗思想本质来说它的根本意义是“无相”观 。所谓无相,并非没有相,只是这个相就如梦幻泡影一样 。所以要正确的理解它不能给它规定一个形状,名词,教条等等 。甚至不能给它定义为文字 。
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像明镜台 。这个是给无相规定了有相 。最终没能理解“空相” 。所以五祖说他终究是在门外 。
本来无一物 。这个是后人私自更改的 。这样的文字表述有些过左,让人产生“什么都没有,连无相也没有”的错误认识 。实际上“空”正是一种无相之相 。好比如说空气,看似无物实际上存在 。
慧能原偈语是“自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自己的自性不沾尘埃是因为清净,不是因为“本来无一物” 。
正确理解禅宗思想,能够帮助世人获得正确的思辩能力 。以便于更清楚认识世界,认清人的存在目的和意义 。所以佛教的最高正觉实际上是实证主义 。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科学 。2022.06.09-
推荐阅读
- 修剪黄皮树方法 各种黄皮树的修剪方法
- 树桩盆景种在地里多久需要浇水
- 茶树纯露可以天天用吗
- 吊兰属于兰花吗
- 百年树人十年树木的意思
- 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呀 植树节日期及简介
- 在黑龙江适合种什么果树
- 树袋熊喜欢爬在什么树上
- 果树催芽什么药最好 这个才是最好的催芽药剂
- 蚂蚁上树怎么做?为什么要用红薯粉条,而不是用粉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