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与参照公务员有什么区别

公务员与参公管理工作人员的差别并不小 。
首先,解释一个常见的误区,根据《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审批办法》,参公一共可分为两种 。
第一种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即最常见的事业单位参公,具体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整个事业单位参公,如银保监、证监、国家统计局调查队、气象局等,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参公管理的事业编制;二是行政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参公,如财政局下属的国库支付中心,只有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参公管理的事业编制 。
第二种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指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公,例如工会、团委、妇联、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等 。其中,工会、团委、妇联的工作人员使用的是行政编制,但是由于单位的性质不同,根据《公务员范围规定》,不列入公务员范畴,只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
参公管理工作人员在录用程序、考核方式、职务职级、奖惩监督、工资福利等方面和公务员没有区别 。
但是,公务员转正后填写《公务员登记表》,参公转正后填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表》 。
除此之外,群团机关中使用行政编制的参公工作人员和公务员没有区别,而参公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本质还是事业编制,和公务员存在一定的区别 。
第一,公务员和群团参公因公受伤后由民政局评残、发放抚恤金和《伤残公务员证》,而事业参公因公受伤后走人社局工伤保险的途径 。曾经有类似的官司发生,由最高法在2018年最终裁定 。
第二,公务员和群团参公无须缴纳失业保险,而参公事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的一种,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要给参公工作人员缴纳失业保险 。
第三,群团机关中使用行政编制的参公工作人员可以无缝转到党政机关工作,不受身份的限制;而参公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想要转到党政机关工作,会有一定的门槛 。
举个例子,财政局下属的国库支付中心是参公事业单位,干部的人事关系无法直接调到财政局机关,因为财政局机关用的是行政编制,没法提供事业编制 。
第四,在提拔时,参公事业的优先级会低于公务员 。这主要体现在二级事业单位参公,往往竞争不过局机关的公务员 。
01、编制上的区别
按照国家规定,公务员全部是行政编,事业单位则是事业编,而参公则比较特殊,它介于二者之间 。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参公人员属于事业编,但是一些参公单位(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属于行政编制 。这是因为一些事业单位具有行使政府相关权力的职能,但是其职工却没有公务员的身份,而且编委会又不可能扩大行政编制数额,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参考公务员管理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 。
02、名称上的区别
参公人员的名称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从广义上看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正式的公务员 。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需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具有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能 。如果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么经过本单位申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就可以报上一级政府人事部门进行审批,经过批准后这个单位叫做“参公单位”,但不叫“机关” 。
03、待遇上的区别
参公单位一般是党政机关的下级单位或者执法机构,它们的工资待遇跟公务员一样,都是财政全额拨款,但因为大部分参公单位机构规格比党政机关要低,因此薪酬涨幅的空间要相对小一些 。
04、转任上的区别
一般来说,事业编不经过考试是没法转任到行政编的 。但参公单位却比较特殊,它能与公务员进行转任 。从公务员单位调到参公单位,编制就由行政编变成了事业编,反之亦然 。
在某些省份,参公人员想转任到机关当公务员要看这个单位有无多余的行政编,而公务员转任则无此限制,这公务员转任与参公转任的区别 。参公人员转任比公务员转任有难度,在某些情况下,参公人员转行政编也要进行考试 。
05、与普通事业单位的区别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参公单位与普通事业单位不同 。在人事制度方面,参公单位实行公务员制度,普通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在招录、晋升、薪酬、退休、养老等诸多人事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 。
【公务员与参照公务员有什么区别】从资源方面看,第一,通过参公管理身份的确立,能够增强参公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第二,参公管理的身份保障了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类同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因此,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都非常希望纳入参公管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