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战国时期,列国伐交频频,作为当时最为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之中,有不少国家的都城都进行过迁徙,那么当时七大诸侯国的都城位于现在的哪里呢?我们逐一来回顾一番 。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秦国:九座都城
秦国是崛起于西北地区的诸侯国,其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而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西周灭亡之后,秦襄公因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而被封为诸侯 。秦国都城曾历经九次迁徙,最终定都于咸阳 。
1、秦邑:今甘肃天水市 。《史记·秦本纪》有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羌渭之间,马大蕃息 。……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今其后世仍为朕息马,朕封其土为附庸 。’”周孝王时秦非子被封于秦邑,秦邑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而根据考古发掘,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城北侧樊河西岸和牛头河北岸交汇处的李崖遗址,便是秦非子的封邑所在 。
2、西垂:今甘肃东南部 。周厉王时期,西戎反叛,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 。周宣王即位后封秦仲为大夫,命其讨伐西戎,结果秦仲死于西戎手中,其长子秦庄公即位 。周宣王之后又召见庄公兄弟五人,命其率兵七千讨伐西戎,庄公成功收复犬丘,周宣王于是将将犬丘也封给了秦仲的子孙 。《史记·秦本纪》有载,“文公元年,居西垂宫” 。
3、汧渭之会:今千河与渭河交汇处 。《史记·秦本纪》有载,“(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 。四年,至汧渭之会 。”汧渭之会是秦人从甘肃天水向东逐步迁徙过程中所建的都邑,根据考证,其具体地点应该在今千河与渭河的交汇地带 。
4、汧邑:今陕西宝鸡陇县南 。《帝王世纪》有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 。汧邑可以说是一个国都功能比较弱的都城,以至于在《史记》种并未记载 。而历史研究表明,汧邑只是秦人转进关中的战略要塞,当时秦人的重心依然在西垂之地 。
5、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 。《史记·秦本纪》有载“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经过一年多的勘探,确定了平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宝鸡眉县西) 。秦国迁都平阳之后,灭毫,占其都邑荡社,控制了关中西域,营建“平阳宫” 。
6、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县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 。《史记·秦本纪》记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 。雍城乃是秦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从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先后有19位国君在这里执政,长达294年 。
7、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北 。秦灵公时,为了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灵公决定迁都于泾阳,作为雍都的陪都或军事性质的临时都城 。
8、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 。秦献公时,魏国趁秦国内乱夺取河西之地,而秦国都城因在关中西部,对魏作战鞭长莫及,而栎阳则是“东通三晋,北却戎翟,亦多大贾”的要地,于是秦国在秦献公二年(前383年)迁都于栎阳,这次迁都主要是出于战略需要 。
9、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西安市西北 。秦孝公继位之后,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秦国迅速崛起 。然而,秦国变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深受保守派和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为扫除障碍,秦孝公于前359年决定迁都于咸阳 。咸阳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难攻;南临渭河,水源充足;临近西周故都丰镐,开发较早农业发达;遥望终南山,物产丰饶 。更重要的是,它处于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秦王居于咸阳,大有居中指挥,傲视群雄之态 。
楚国:七座都城
楚国是崛起于南方的大国,建国较早的楚国早期较为贫弱,但历经数百年发展,在春秋时期便已经成为大国 。楚国曾先后七次迁都,但有意思的是,楚国接连几个都城都被称为郢都 。
1、丹阳:今河南淅川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 。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淅川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丹阳 。虽说关于丹阳位置目前有争议,但随着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被发现,基本确定了丹阳应该位于今河南淅川 。
2、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 。《史记·楚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均表明,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楚文王继位之后,便将都城迁往了郢都 。郢都是楚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建都时间长达400余年 。
3、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之下,率领三万吴军攻入楚国,在伯军之战中一举击败楚军二十万主力,继而攻占楚都郢都 。楚昭王被迫迁都于鄀都,至于何时迁回的郢都,则不得而知 。
4、鄢都:今湖北省宜城 。楚惠王曾短暂迁都于此,何时迁回郢都不得而知 。
5、陈都:今河南淮阳 。前278年,秦军大举伐楚,白起率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烧毁楚王的坟墓夷陵,进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军溃不成军,退却到陈,楚顷襄王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 。楚国这次被迫迁都,可以看做是楚国衰亡的象征 。
6、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史记·六国年表》有载,“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徙于巨阳’” 。
7、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了东方列国最后一次合纵,但仍然被秦国击败,楚考烈王担心秦国报复,于是迁都于更东方的寿春,仍称郢都 。
燕国:五座都城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周朝宗室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燕国地处东北苦寒之地,国力始终难以大涨,因而属于战国七雄中较弱的一个 。其曾先后营建五座都城 。
1、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姬奭于燕地,燕地便成为了燕国的始封地 。
2、临易:今河北雄县、容城一带 。燕桓侯时期,由于山戎不断南下侵扰,燕国被迫迁都临易 。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城,临易也被称作燕国上都之一 。春秋晚期在北方戎狄各部再度强大起来后,燕国曾再度迁都于此 。
3、蓟城:今北京 。齐桓公打败山戎之后,燕庄公逐渐营建上都蓟,并逐渐迁都于此,至燕襄公时上都蓟就成为燕国的国都 。
4、武阳:今河北保定易县高陌乡 。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是为燕下都 。武阳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乃是一座军事重镇 。(注:燕昭王时期燕国为“三都”,即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 。)
5、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 。荆轲刺秦之后,秦将王剪、辛胜兵临易水,燕王喜与逃到代地的赵公子嘉联兵与秦在易水西决战,失败后,燕军主帅太子丹逃匿于衍水,被秦将李信追斩,燕王喜不得不弃蓟城,率兵退到了辽阳 。五年之后,秦将王贲俘燕王喜,燕国亡 。
韩国:两座都城
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 。“三家分晋”也被认为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韩国先后建有两座都城 。
1、阳翟:今河南禹州 。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 。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三家分晋后,韩景侯韩虔于前408年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403年韩国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阳翟便成为了韩国第一座国都 。
2、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氏立国之后多有征战,最大的战绩是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灭掉郑国之后,韩国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 。
赵国:四座都城
与韩国一样,赵国也是“三家分晋”之后建立的诸侯国,其先后建有四座都城 。
1、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春秋末期,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三家分晋”之后,晋阳便成为了赵国的第一个都城 。
2、中牟:今河南鹤壁西 。中牟约始建于春秋初年,至赵献侯即位(前425年)之后,赵国迁都到此 。中牟为都历经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几代的整合,共38年,为以后进取河北平原、攻灭中山、拓扩西北边陲疆域,乃至最后定鼎邯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3、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 。之后,赵敬侯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 。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赵国最为知名的都城 。
4、信都:今河北邢台 。赵国实行双都制,信都其实是赵国的陪都 。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赵成候立邢为信都,筑有檀台和信宫 。信都的战略作用极为重要,赵魏之战,邯郸失守三年,赵国以信都为根据,使得赵国不割地而收复国都,与魏国签订漳水之盟 。
魏国:两座都城
与韩赵一样,魏国也是“三家分晋”之后建立的诸侯国,故而韩赵魏也并称“三晋” 。魏国先后建有两座都城 。
1、安邑:今山西夏县北 。早在魏赵韩三家分晋的时候,相对于韩国和赵国,魏国获得了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就是今天的晋西南一带,因此立都于安邑 。在魏文侯、魏武侯这两位君主在位时,魏国因为要和秦国争夺河西之地,在安邑定都也有助于魏国和秦国的交锋 。
2、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国历经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王的治理,遂成战国初期霸主 。因此,从魏武侯开始,魏国的主要精力开始转为对中原土地的争夺,并前391年联合韩赵两国大败楚国,夺取了楚国的大梁 。到了魏惠王时期,由于安邑位置比较靠西,为了进一步争霸中原,魏国便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 。
齐国:两座都城
齐国是位于东方的周朝诸侯国,分为姜姓齐国和田氏齐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齐国曾有过两座都城,不过临淄是时间最长的一个 。
1、营丘(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 。《史记.齐太公世家》有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齐太公吕望,侯爵 。”营丘是齐国的始封地,因营丘城东紧临“淄水”,故而改名临淄 。
2、蒲姑:今山东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西北 。齐胡公曾将齐国都城从营丘迁至蒲姑,关于这次迁都的原因,史料并无记载,后多推断为避纪国的威胁 。然而此举遭到了齐人的一直反对,齐哀公同母弟公子山与私党率营丘人杀死胡公,将胡公之子驱逐出境,随即又将国都迁回了临淄 。
此外,还有齐国迁都上蔡一说,但目前仍然有争议 。至于齐国被乐毅攻陷,仅剩莒、即墨两城时期,应该不算迁都,而是都城沦陷了 。
秦国:秦国的都城就比较多了,先后九次定都,分别是西垂(今甘肃东南)、秦邑(今甘肃清水县、张家川县)、汧邑(今陕西陇县南)、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东北)、平阳(今陕西眉县西)、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内)、泾阳(陕西泾阳县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 。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楚国:楚国和秦国差不多,移都很多次,丹阳(这个目前没有定论,秭归,枝江,丹淅等等),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湖北宜昌),陈都(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阜阳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
燕国:一开始就是燕地,燕国被封在此(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 。临易(河北容城县) 。蓟(今北京) 。易(今河北易县) 。襄平(今辽宁辽阳县) 。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韩国:韩氏一开始是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期迁到平阳(山西临汾西南) 。宜阳(河南省宜阳县),阳翟(河南平顶山禹州市) 。新郑(河南郑州) 。
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是赵国的龙兴之地 。中牟(河南省鹤壁市西部) 。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成候(公元前355年)的时候立邢(今邢台)为信都,和陪都差不多的 。
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河南开封) 。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齐国:营丘也就是临淄(今山东临淄),一开始叫营丘后来改名为临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