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三则全文翻译

文章插图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
古人谈读书三则原文及翻译《古人谈读书》全文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
古人谈读书——佚名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
注释1敏:聪明 。2好:喜好 。3耻:以……为耻 。4知:通“智”,聪明,智慧 。5厌:满足 。6诲:教导 。7谓:说 。8漫浪:随随便便 。9急:要紧 。10盖:在句首,发语词 。11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12恒:恒心 。13下流:下等,劣等 。14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
【古人谈读书三则全文翻译,古人谈读书三则原文及翻译】作品赏析本文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 。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文中“尝”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尝”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 。“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 。“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 。“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 。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
推荐阅读
- 蒙古人是什么人种
- 浅谈两者的正确使用方法范围 通用流量和专属流量是什么意思
- 古人习用称谓的分类
- 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图,祖宗十八代是指哪十八代
- 樊登读书会属于什么行业
- 读书须用意全文意思 这首诗句出处是哪里
- 为什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说不要望文生义
- 谈恋爱带戒指哪个手指
- 读书有关的美文名言
- 名人刻苦读书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