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夷吾举于市的故事,管夷吾举于士的于是什么意思

管夷吾举于士的于是什么意思

管夷吾举于市的故事,管夷吾举于士的于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管夷吾举于士的于是从的意思 ,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 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 , 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 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 , 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 , 得出“生于忧患 , 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 , 逐层推论 , 使文章紧凑 , 论证缜密;此外 , 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 , 即使语气错落有致 , 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 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
管夷吾举于市的故事“管夷吾举于士” , 意思是说春秋时期的齐国良相管仲 , 他是从原来齐国公子(注:这里是指齐王的儿子 , 不是今天汉语的“公子”)手下的门客中被提拔起来的 。
管夷吾举于士士的意思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管仲 , 字夷吾 , 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 , 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 , 纠失败了 , 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 , 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 , 即用他为相 。士 , 狱官 。举于士 , 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 ,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 ,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 , 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 , 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 , 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 , 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 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 , 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 , 坚韧他的性情 , 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 , 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 , 殚思极虑 , 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 , 表达在声音中 , 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 , 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 , 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 往往容易亡国 。由此可以知道 ,  忧患使人生存 , 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 , 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 , 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 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 , 是因为 , 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 , 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 , 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 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 , 没 有同情心 , 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 , 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 , 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 这四种发端 , 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  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 , 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 ,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 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 , 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 , 便足以安定天下 , 如 果不能够扩充它们 , 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读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 , 具体说 , 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 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 的 , 所以 , 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 , 即“仁政”理 想 。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 倒是他那推导的前 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尤其是在此基 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 ,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
【管夷吾举于市的故事,管夷吾举于士的于是什么意思】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意 思是说 , 人性本来是相近的 , 只因为教养的不同 , 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 , 是善还是恶 , 也没有展开论 述 。而且 , 从我们的理解来看 , 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
孟子就不同了 , 他不仅展开了论述 , 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 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 , 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 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没有它 , 简直就不是人 。从 这个角度来说 , 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 , 是主观唯 心主义的 。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 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 , 与生俱来的 , 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 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 。因 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 , 即“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 , 简称即为“四心” 。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 或者说“四端” 。这“四端”就像刚刚燃 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 , 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 光大 。不然的话 , 就会熄灭或枯竭 。“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 养 , 也就是“习相远” 。
所以 , 从理论基础来说 , 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 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 , 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仁政) 。但从实践来说 , 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 作用的 。而且 , 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 , 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 , 主张 人性本善 , 强调天赋道德 , 推行仁爱政治 , 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 。其实 , 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 , 就是到任何时代 , 强调 这些 , 总比鼓吹人性本恶 , 放弃道德 , 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