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钱学森之问

2005年,钱老提出了一个令教育界陷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仿佛平地里的一声惊雷,给人们心灵上以巨大的震动 。
人们最关心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难命题,需要社会教育各界人士共同破解 。
是啊,中国经济向前快速发展,已经稳坐世界第二位,为什么出现不了顶尖的人才呢?
我看:蜜蜂只盯住一种花是酿不出佳蜜出来,自然在百花园中多方采集,才能酿出甘甜的蜜蜂:需要多的地方就多采,需要少的地方,达到体内平衡就足够了 。
各人的知识结构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变异性,具有灵活和创新的成分 。一般来说,学校都规定了必修和选修的内容,即有不变的部分和可变的内容,学生都要先接受通识教育,打好必要的基础,再放飞,按学生的兴趣和天赋自由选择 。
中国教育固守成规,基本上就是被围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学习,只有不变的东西 。而真正的人才尤其是博士生满脑子都是问号?一旦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会自主地进行探索未知的世界 。
要知道,成长中所需的知识只是一小部分,而其它则中国学生不学,横起来多长就竖起多高,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横向方向的知识,知识面不够宽,不够深厚,没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思想不够活跃,不在意认知的过程,自然很难突破出去,因为你不遵守这些东西你很难获得更高的上升机会,但是你遵守了那些规矩,那就等于没有了创新的土壤,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政治跟文化没有分开,还有太过讲究人脉关系,以及太过讲究所谓的权威的重要性,这些让年轻有想法的人基本上很难发挥 。
许多家长和老师眼里只有“唯分数论”,以为这个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放眼望去,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火爆这么多年 。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是一窝蜂地跟风:别人学钢琴,我家孩子也要学钢琴,别人家的孩子上跆拳道,我们家也要上跆拳道,别人家的孩子上围棋,我们也要上围棋,不考虑自己的孩子兴趣爱好,而真正根据孩子个性化发展需要,培养孩子独特人才的案例却凤毛麟角 。说的是家长盲目跟风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学校传统教育已经整齐划一的机械化教育,把木匠也按科学家的方式来培养 。通过以上教育的诸多乱象来看,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解决学生个性化,弘扬个性,实行精英化教育的根本,是先解决中国家长和教师的个性化,精英化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家长的观念没有改变,一切都是白搭 。
他们的家长常常为自己孩子谋划未来,往往根本不考虑孩子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理念,缺乏自由发展空间的优秀生了,在家长的逼迫下,孩子一直不敢做“出格”的事情,把一个本来思维活跃的人扼杀了,变成了缩头龟,最终失去了创新思维的灵性 。但是由于这些人也跟一般人一样,都没有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的习惯,所以就缺少了能够解决的思路 。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在工作的时候一遇到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做的研究往往就是老师教他做的,按教师设计的模型打造,就一直做下去,甚至做一辈子 。至多,老师出个题目给他,他也许完成得很好,如果导师给出一个题目做,也许能出色完成,要不然就面对现实就一筹莫展,只会去模仿别人或者文献上做的事情办,做那些没有实际效果的事情,很难去做出开创性的事情 。
我曾在基层下面多年,周围新分配的大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上手工作,他们不知道怎样去与员工沟通,下乡的路上陷车了不知道怎样挽起裤腿趟着泥水推车,写的报告让领导改了七八遍后终于扔进废纸篓决定自己亲自执笔,甚至报告中的错别字也不少……
他只是为考试而学习,在现实中只会做事实的保管人,守着金山也一样为生计而发愁 。
要相信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但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常常是另一种心态:到国外进修,最好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一个课题,而且是一个保证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课题 。
一位专家说,你们看,我小侄子从小就被这么“教育”,从这种思维里出来的学生,对竞争的理解会很狭隘,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把别人压下去就是成功 。
实验室是一个团队工作,有人发表论文,本来是大家一起高兴的时候,但有的中国学生会闷闷不乐,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 。有时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瞥,就想“分家”,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 。但得来的东西都是很浅显的,学术价值不高 。这样的心态,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 。
好的教育,必然是不受限制,可以自主发挥,根据人的自身特点来打造 。
当一个社会走向兴盛的时候,其对知识的需求越大,特别需要知识贡献出能破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切的思想与切实可行的方案 。人要有满脑子的—有思想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
西方教育,学生课堂上学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重大事情,几乎都会先在课堂上学一遍 。
钱学森之问时时回旋在国人头脑中:中国近500年的科学技术为何落后于西方?中国教育为何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中国比西方落后吗?问题又在哪里?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而现在呢?我们所羡慕的精英教育正在培养一模一样的人--反正不是搞学术,探究的真理的人!
当然,把什么事情都推到学生身上也不对,我觉得现在的大学更是一个“官办”的学校?都建了漂亮的教学大楼,硬件有了,但软件呢?现在的“大师”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吧?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高端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是想着怎么拉关系,在这种氛围下面怎么能出现符合的土壤呢,看看现在的高校都在搞什么,那些高校的教授都在整天写论文,搞学术讨论会,上各种场合去搞演讲,写论文赚稿费,一天到晚都是在搞这些捞取名利,哪里有时间去做科研,没有科研怎么会出现科研大师呢!
太过注重文字上面的东西,表面文章和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相互之间喜欢搞关系,特别喜欢拉人情,主动讨好上司,而且还喜欢走捷径,缺少实干的精神,喜欢投机取巧,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人都想进入体制内,很多人读大学不是为了成为科学家,而是想通过大学这个门槛进入体制内,找好工作或进政府部门当官,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钱学森之问】西南联大是一个穷得叮噹响的大学,但它也能培养出顶级人才,可见,踏踏实实地搞好教学吧!
政府官员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他们热衷于去大学或研究机关兼职,热衷于捞学位,热衷于拿项目、搞课题,可就是不读书――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读书;商人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公关行贿,忙着猜拳、喝酒、洗桑拿 。今天的中国是“市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他们没有心情读书,脑子里都是升官发财 。工人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既没有钱买书,又读不进去,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 。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
大学不追求学问,不追求真理,哪有什么用?哪有以前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呢?
所谓大师,应当是在相关重要领域开疆拓土、开创先河,打造最根本的基础,创立原理及规则体系等级别的成就,并以此纵深挺进,开拓世界新格局的人,站在专业最高峰上 。
吊诡的是,西方教育远比我国先进,但现在发展也并不好 。条件简陋的西南联大也成为我国教育的高峰,出了很多的大师 。这说明了中国的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全盘“西化”肯定不行的!
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这只是阶段性的结论,相信未来一定会有的,或者在某些领域已经算是有了 。
具体问题具体看待,那关键的就有教育本身水平问题,以及评判标准问题 。比起西方教育,中国教育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在相关科学领域的积淀,在覆盖的广度,以及所触及的高度方面自然还难及世界知名大学 。这些当然直接受到相关教育方针、政策制度特别是人才等方面的影响 。
中国实行通识教育,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进行重点突破--着重抓好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力,发展智力,再进行个性化引导,相信我国很快就可赶上西方国家 。
教育要有顶层设计,有了这根“棒”,就有了一个标准,有了标准就不会乱套,并能进行科学地设计 。凭借这根“棒”,国家选出了不少的优秀人才,全中国无数家庭的优秀小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跨进了大学的大门,接受深层次的教育,造就了各行各业的无数人才 。
少年强,国家强 。世人都说,中国人是最聪明的人 。中国不缺少天才和大批资质不错的人 。正视这个教育问题,解决好,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起来吧!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钱学森之问

文章插图
搞好教育 就是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又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显然,钱老并不是在提问,而是在评论、判断 。他认为“冒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是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是“办学的“模式”有问题,因而“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比不上民国时期的“大师”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面对的不是“钱学森之问”,而是“钱学森之评”,是钱学森对中国高等教育,对中国学校教育,乃至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体制、制度的反思或批评、批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