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的下场,高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高俅因《水浒传》而出名,剧中的高俅是与梁山好汉为敌的第一大恶人 。高俅纵子行凶,逼走王进、迫害林冲与梁山好汉为敌 。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南征北战后,又遭高俅设计残害几尽死绝 。可历史上镇压宋江起义军的并不是高俅,高俅也不是《水浒传》中写的那样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高俅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看一下高俅的发家史 。
高俅刚开始,他在东京并不吃香 。只是陪着别的公子哥,斗鸡玩马,风花雪月的到处逛逛 。后来被发放出界,只好到淮西柳大郎处安身 。三年后,哲宗大赦天下,他也想回家了,便由柳大郎一纸书信,送到了东京董将士家里 。董将士见他是个破落户,怕留在家中会带坏孩子,便又一纸书信,将他送给了小苏学士 。后来在大文豪苏轼手下做一名书童,平时就是抄抄写写,擅长丹青书法,长期耳濡目染,多少也懂得诗词歌赋 。苏轼改革失败被外放做官,先是推荐高俅去了同朝为官的曾布(时任宰相),被婉拒,后又推荐高俅去了他的朋友,同是书法大家又是驸马爷的王晋卿 。高俅写得一手好字,又懂得诗词歌赋,又很会说话,自然很讨王晋卿喜欢 。有一次,王晋卿让高俅去给端王(后来的宋徽宗)送篦子刀,恰逢端王在踢球,高俅顺便秀了一把,被端王相中留下了 。
为什么苏轼两次推荐高俅,一个是显贵一个是皇亲,可见苏轼对高俅的认可和厚爱!如果高俅真是一个不学无术,只会踢球的浮浪子弟,自视甚高的苏轼怎么会留他在身边工作呢?如果高俅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过人之处,苏轼又怎么敢向曾文肃和王晋卿举荐高俅呢?
后来端王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他竭力想提拔高俅,怎奈宋朝提拔干部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七品县官也得是进士出身,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行不通 。只好走武官这条路,宋朝重文轻武,对武官要求很低,只要有功名就可以为官,于是让高俅去边帅刘仲武那里去建功立业,刘仲武知道高俅是来镀金的,边格外帮衬 。恰好高俅在边关的几年,宋军打了几个大胜仗,于是这就成了高俅晋升的资本了 。宋徽宗提拔他作为殿帅,执掌禁军 。可见对他的足够信任和重视 。但是高俅不是一个军事家,他的重心也不在训练军队上,而是放在讨好皇帝上面,对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喜好上 。
高俅担任太尉前后长达20年 。在这20年的时间里,军队建设方面没有什么成效,以至于最后和金国打仗的时候多次惨败,应该说,高俅是有责任 。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他主持的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 。又列两船,皆乐部 。",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花样,颇为热闹 。就是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 。他还将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这还不算,而且把禁军当作私役,不管训练,专管为他营私出力 。如果你没手艺,那么只能花钱再雇工匠 。有钱的,就可以免于操练;没钱的,只能再找营生赚钱,也无法操练了 。于是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以至当国家危急,面临虎狼之师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的禁军很快瓦解 。这也是后人十分憎恨他的原因 。
在真实历史中,北宋末年出现了著名的“六贼”,也就是六个最大的奸臣: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 。这六个人中,却都没有高俅,说明高俅与他们不是一类人,这与后来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之际,高俅最终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审判,享受“六贼”那样的“待遇”,当金国打下来的时候,宋徽宗急忙撂挑子,把皇位传给宋钦宗,自己往南逃跑 。不过,他又留恋权位,在逃跑过程中,网罗了童贯、梁师成、蔡攸等一帮旧臣,组成了一个小朝廷 。当时高俅本来也带着军队前往追随的,但是因为高俅和童贯有矛盾,童贯排挤他,把他留在泗州 。这也使得最终童贯、梁师成、蔡攸等人被受到审判,高俅并没有受牵连 。最终在开封老死 。
高俅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 。蔡京等奸臣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同为一殿权臣的高俅对苏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 。他在当太尉的时候,曾多次帮助打了败仗的刘仲武,让他免于受罚,可见他也是一个重情义懂感恩的人 。
【高俅的下场,高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高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