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用什么粘合的,长城的修建使用什么粘合剂

长城是用什么粘合的【长城是用什么粘合的,长城的修建使用什么粘合剂】

长城是用什么粘合的,长城的修建使用什么粘合剂

文章插图
宋代以前是用黄泥浆,宋代以后,石灰砂浆才逐渐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这样大大增加了胶结力,明长城不少地段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掺拌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粘结力仍很坚固 。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 。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 。
明代时期的长城,主要是用一种叫做夯土的材料进行建造的 。这种夯土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红泥,粗砂和石灰块进行融合而成的 。
后来在对长城进行修补的时候,换了一种叫做糯米汤的材料,这种材料的粘性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劲,这东西是最佳的选择,长城屹立不倒有它的功劳 。
糯米汤的粘合力超乎人的想象,所以说,它被广泛的用于粘合建筑,糯米汤完全不亚于我们现在的材料 。
长城的修建使用什么粘合剂古长城就是夯土筑城,不用粘合剂,中国古代一直到清朝为止,建筑都不用粘合剂,也没有类似混凝土的粘合剂 。明代长城外包条石或城砖,砖缝用石灰加黄土加切成寸段长的植物桔杆搅拌混后后,作填充物,也有一定的粘合效果 。
古代没有水泥用什么建城墙长城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留下的伟大文化遗产之一 。
然而,在古代修长城是一件非常困难和残酷的事情,为了修长城,牺牲了很多人 。
而且当时还没有水泥,长城又是由许多大石头组成的 。那么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把这些石头粘连起来的呢?
当然,虽然古代没有水泥,但类似的替代品还是有的,让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东西 。
水泥是现代建筑里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由石灰和硅酸钙组成的 。
水泥在建筑中很少会单独使用,一般是与沙子混合形成混凝土 。
水泥是英国人在公元18世纪发明的,在进入中国后,最开始被称作“洋灰” 。
1889年,中国人也开创办了第一家现代化水泥厂叫“启新洋灰厂” 。
那在水泥发明之前中国人又是用什么来建房子呢? 为什么没有用水泥的长城,却用推土机也难以破坏呢?
那么就让我们来详细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这种坚固的建筑材料 。
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使用石灰砂浆,烧石灰其实并不难 。
当然,用石灰、沙子和砾石混合制成的石灰砂浆,强度是不够的,尤其是用于大型建筑上,施工的难度会非常大 。
而且石灰砂浆还不能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更不能在水中使用 。因此,人们千方百计地想提高石灰砂浆的强度 。
古罗马人曾试图在石灰砂浆中加入火山灰,形成了西方人所说的“最早的水泥” 。
而古代中国人是把石灰砂浆与黄粘土混合在一起,以增强砂浆的硬度 。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石灰材料叫做“蜃灰”,也被用于建筑房屋 。
蜃灰是用牡蛎壳或蛤壳烧制而成的,蜃灰在各项性能上是优于石灰的 。
蜃灰在《天工开物》和《温州府志》等著作中均有提及 。
《天工开物》记载: “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虫豪以代之 。”
蛎虫豪即是牡蛎 ,蜃灰是用海里的蚌壳煅烧而成的,所以在沿海地区使用较多 。
牡蛎是贝类,贝壳的成分是碳酸钙 。用贝壳煅烧而成的蜃灰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水泥” 。
大概在公元6世纪前后,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用糯米和石灰砂浆做成的建筑材料 。
将糯米汤与石灰砂浆混合,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砂浆 。糯米石灰砂浆的强度要远远大于普通的石灰砂浆,异常坚固 。
中国明清时期,很多建筑的砖墙都是用糯米石灰砂浆砌成的,几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倒,比如各地的古城墙和北京的明长城 。
甚至有些明清古建筑比现代的建筑还要坚固,就算用推土机也很难将其推倒 。
糯米中的淀粉主要是支链淀粉,其成分可达95% 100% 。因此,糯米煮熟后,煮出的糯米汤非常粘稠 。
将其与石灰砂浆混合,无异于是最天然的粘合剂 。很多实验都证实糯米石灰砂浆的强度,是不逊色于现代混凝土的 。
另外,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叫夯土 。
夯土是由赤泥、粗沙和石灰混合并夯实而成的建筑材料,所以夯土又称三合土 。
在秦朝和汉朝这一时期的城墙和宫墙一般都是用夯土建造的,用夯土建造的城墙一般会呈现出土黄色的外观 。
夯土的强度虽然低于混凝土,但也足以支撑起大型的建筑 。
宋朝以前,中国古代城墙一般是用夯土筑成的,而到了明清时期则用糯米石灰砂浆来粘合砖石以建造城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