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荀子(公元前310- 235 年)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81-221 年)的中国儒家哲学家 。他也被称为荀况 。是继孟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家思想改良者 。他是儒家五贤的最后一位:
孔子(公元前551-479 年)
曾子 (公元前505-435 年)
子思(公元前 481-402 年)
孟子(公元前372-289 年)
荀子(公元前310-c. 235年)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儒家最初只是在战国时代之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时代(公元前772年至476年)期间众多哲学流派之一 。孔子从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的文化作品发展了自己的体系 。然后由他的学生曾子和子思发展传承 , 直到孟子时期它才被认为完全被阐明 。
荀子不同意一些孟子的基本概念 , 并进一步改革了儒家学派 。他的到来始儒家成为他那个时代的领先的哲学思想 , 但后来儒家哲学要失去了领先地位 , 这要归因于他的两个学生 , 韩非子(公元前280-233 年)和李斯(公元前 280-208 年) 。韩非子发展了法制主义哲学 , 该思想为秦朝(公元前221-206年)的镇压政权提供了助力 , 使秦国战胜了其余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 , 嬴政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 秦始皇 。此后 , 李斯担任秦朝政权的首位宰相(公元前221-210年)及其继任者的宰相 。秦的统治是如此的压迫 , 残酷 , 并最终具有破坏性 , 以至于与它有联系的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好的声誉 , 这也连累了荀子的名声 。
荀子对人的生存本质的实用主义见解和对超自然影响的否认 , 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 , 而且预示了后来其他文化的哲学运动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荀子的观点在汉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就已广为人知 , 汉朝是秦时朝的继任者 , 并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哲学 , 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却丢失了 , 很可能在秦朝在焚书坑儒中毁了 , 直到秦朝灭亡为止都没有流传出来 。直到学者刘翔(公元前79-8年)重新发现了它 , 刘翔是皇宫的图书馆员 , 收集并整理了《荀子》中的一些章节 , 并对此进行了评论 。如今 , 他以完善的儒学体系以及作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声誉而受到公认 。
历史背景与生活
荀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暴力 , 最混乱的时期 。春秋时期的周王朝开始没落 , 为了挽回统治 。周朝制定了一项政府分权政策即分封制 , 根据该政策 , 忠于国王的各个诸侯国几乎是自治地统治 。当王室开始对这些诸侯国失去控制时 , 强者开始吸收弱者 , 直到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即战国七雄–楚 , 汉 , 齐 , 秦 , 魏 , 燕和赵 , 每个诸侯国之间都不断的进行战争 , 以求最终统一那时的中国 , 成为霸主 。
荀子的一生几乎一无所知 ,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大约的出生日期公元前310年 , 但有关他一生的任何信息都是稀疏的 , 都来自 司马迁(公元前 135-86 年)的《史记》和刘翔编写的《汉书》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荀子出生于赵国的洪匡 , 在齐国学习哲学 , 最终成为稷下学宫的老师(孟子一样) 。他拥护儒家哲学体系 , 他进一步发展并教导他的学生 。在他离开这个职位之前 , 他曾前往往其他诸侯国 , 将他对儒学的见识传递给不同的国王和王子 , 希望他们将其作为国家哲学 。孔子和孟子也做过同样的事情 , 当然历史是相似的 , 他们都取得了相同的结果:没有一个统治者对一种专注于美德和自我完善的哲学感兴趣 , 他们只想要一个能使他们变得最强大的哲学 。
荀子最终到达秦国 , 可能是政府工作的潜在候选人 , 也可能只是来访者 。与他的余生一样 , 对于他为什么在那里或所做的事情一无所知 。人们认为 , 与其到其他诸侯国一样 , 他试图说服秦人采用儒家学说 , 并且可能秦国在学校里(正式或非正式)任教 。正是在这个时候 , 他可能直接教过后来的法家创始人秦的韩非子和秦朝的未来宰相李斯 , 这后来损害了他的声誉 。
只有建立一个公正和良性的政府 , 一个人才能希望在一个诸侯国的公民中看到同样的品质 。在秦国发生了一些未指明的问题之后 , 他前往楚国 , 在那里 , 楚国大夫辛申勋(卒于公元前238年)将他任命为兰陵治安官 。春申勋在公元前238年被暗杀 , 随后荀子的职位被移交给另一个敌对派别 。他一直留在楚国直到他死于大约公元前235年 , 尽管也有人声称他活着看到了秦朝的崛起以及韩非子和李斯将在政府政策形成中扮演的角色 。死于公元前219年至218年 , 但这被学者普遍拒绝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人们认为他所教的儒家思想形式与他的《荀子》中出现的形式相同 。他对儒家思想是一种务实的思想 , 而且据某些观点认为 , 比其创始人或早期的圣贤所提出的更为悲观的解释 。
儒家最初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许多其他流派一起发展的 , 这一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 。周朝崩溃后 , 以前担任政府职务的教师和学者失业 。这些知识分子在其他地方找工作 , 或建立自己的学校 , 教授自己的理论思想 , 这些理论或多或少是对持续不断的战争和时间不稳定的直接反应 。
诸子百家的几乎所有哲学都提出了一种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的方式 , 而主要流派则强调了从政府开始和谐的重要性 。只有建立一个公正和有道德的政府 , 一个人才能希望在一个诸侯国的公民中看到同样的素质 。
在这段时间内互相竞争接受的众多流派中 , 有14家被认为值得关注: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名家 阴阳家 史家 纵横家 农家 杂家 享乐派 相对主义 兵家 医家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随着时间的流逝 , 它们中每一个都会或多或少地从其他人那里借用思想 , 但最终最具影响力的三个是儒家 , 道家和法家 。儒家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好的 , 但是需要鼓励和榜样来表达这种优点 。道家声称人们的行为举止是因为他们与自然脱节 , 只需要与道的宇宙力量保持一致就可以生活和表现良好 。法家拒绝了这两种观点 , 并主张人们仅受自身利益和自私的驱使 , 因此需要严格的法律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和维持秩序良好的社会 。
儒家和道家有一个共同的概念 , 那就是存在一种神圣的或更高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儒家 , 这是天 , 在道家 , 这是道 。儒家思想似乎总是具有法制主义的强大元素 , 但是在鼓励良好行为方面强调了个人美德而不是法律 。孔子的著作是:
易经 诗经 周礼 史书 春秋
在吸收了这些文本的课程和模型之后 , 人们通过定义为“五常和四德”的道德守则坚持了个人正直和社会责任的哲学:
仁义礼智信和孝忠节义
这是孔子及其前两个继任者开发的思想 。孟子简化了儒家的思想 , 并在承认五常和四德的同时 , 将它们归结为基本的四个:
仁义智礼
这些被称为孟子的四子 , 之所以被称为四子是因为他相信这些美德是所有人固有的 , 只需要适当的鼓励就可以发芽和开花 , 让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作为高级人的潜力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孟子同意孔子的观点 , 即人们基本上是善良的 , 他指出了人类倾向于帮助遇到麻烦的人的意愿 , 并通过他著名的男孩和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遇到一个掉进井里的男孩 , 那么这个人的第一倾向就是帮助-即使他们与那个男孩或他的父母没有关系 , 也没有理由相信任何报酬-并且 , 如果他们无法直接帮助男孩 , 他们也会找人来帮助 。
孟子声称 , 通过这种例证 , 人们可以认识到人类固有的善良 。人们只会因过度发展的自利意识而表现不佳 , 从而鼓励自私和自大的行为 。为了生活得更好 , 更充实 , 更与社会互动 , 生存要做的一切就是拥护儒家的理想 , 培育每个人内在的“四子” 。
孟子在孔子的教育中增加了孔子的著作- 《礼记》 , 《中庸》和《论语》;孟子死后 , 《孟子》也作为补充 。这四本经典和较早的五本经典著作 , 被称为《四书五经》 , 此后它们将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必读的书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孟子改革后 , 这是儒家思想 , 但荀子会进一步改革 。
儒家的第一个分歧在孟子的右翼理想主义思想和荀子的左翼现实主义思想之间展开 。作为儒家 , 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 包括贵族理想 , 强调仁义与正义 , 依赖教育作为人们生活中主要的变革力量 , 对古代礼节的尊敬 , 姓名更正的原则以及对宗教的信仰 。人道的政府 。
荀子在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上偏离了儒家的创始人和改革者的远见 。他坚持:
没有影响人类思想 , 品格或行为的更高的力量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人性本质上并不好;人们天生就是邪恶的 , 以自我为中心 , 并以本能为基础 。
荀子驳斥了“天赋即影响”的概念 , 指出无论是祈求降雨还是不祈求降雨 , 降雨都会根据给定季节的天气模式落下或不落下 。如果有人为下雨祈祷 , 而雨却落下 , 那就感谢上帝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为下雨祈祷而没有下来 , 那么一个人就会感到失望和沮丧 。这两种反应都是不合理的 , 因为天与降雨无关 。荀子强调了恒定性的概念:自然总是按照固定的 , 可观察的模式行事 。在可能下雨的日子里 , 预计会下雨 。另一方面 , 事实并非如此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孟子和荀子一致认为 , 人们可以通过遵守礼节和自强不息的纪律而变得良好 。
他还驳斥了人类天生的善意的主张 , 理由是很明显 , 人们必须被教导要善良 , 但没有人必须教任何人要自私自利 。如果人们本质上是好的 , 那么就没有必要发展诸子百家来指导他们如何彼此和谐地生活 。相反 , 荀子说 , 人们需要儒家所鼓励的各种仪式和教育计划 , 正是因为他们远非天生倾向于善良 。
荀子会指出孟子可能会有很多原因试图拯救男孩 , 这与孟子的井井有为的论点相抵触 。也许男孩在大吼大叫 , 尖叫声很烦人 , 也许这个人可能期望得到奖励来拯救这个孩子 , 或者这个人可能误以为是自己的孩子 。没有理由认为某人是出于天生的善良而无私地行事 , 而是 , 当这很有可能是出于自己的个人利益行事 。
即便如此 , 孟子和荀子也认为 , 人们只要遵守仪式和自强不息的纪律就可以变得更好 。尽管荀子拒绝了孟子关于人性的中心主张 , 但他还是批准了“四子”的概念 , 即通过观察鼓励这些美德的仪式 , 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优越的人 。
尽管拒绝了“天”这一影响人类行为的概念 , 但荀子还是承认“道”的存在:
道路不是天堂之路 , 也不是地球之路 。这就是人们所认为的道路 , 是贵族的指导 。
确立美德概念的早期贤人并没有从某种神圣的来源“接受”它们 , 而是通过反复试验来理解它们 。荀子以第一批人在河流或溪流中留下痕迹为例 , 为那些追随者提供了标记 , 使他们追随那些地方较深 , 应避免的地方以及更可靠的立足点 。他声称 , 自然存在的确存在 , 但它与自然有关 , 与人类命运无关 。人类只能指导人类的命运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如果有人希望自己的庄稼长大 , 则应遵守适当的种植程序 , 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浇水;一个人不应该为丰收而祈祷 。荀子声称 , 天上的迹象和预兆应该被安全地忽略 , 因为它们不可能与人的生活有任何关系 。
荀子同意孟子和孔子的观点 , 即精确语言对现实的正确反映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 , 儒家很可能受到由逻辑学家许世(公元前380年至前305年)和公孙龙(公元前380年)建立的名家(诸子百家之一)的影响 。重点在于语言与它们所代表的概念的对应程度–例如 , “ 杯子”一词如何很好地反映了被称为“ 杯子”的对象 。荀子认为 , 应该谨慎而精确地使用语言 , 以防止自我歪曲客观现实 。语言的目的是进行交流 , 因此准确的表达至关重要 。
荀子还同意成为军人时实现自我的目标 , 以及政府应如何照顾全体公民的进步 。不只是上层阶级的奢侈和舒适 。在这方面以及许多其他方面 , 荀子的视野与孟子的思想非常接近 。即使考虑到他们分歧的根本理念 , 他们的最终目标也是相同的:通过教育和自律来改善个人品格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结论
荀子保留了《四书五经》 , 这是儒家思想和行为的理想基本表达 。他进行改革的重要性在于 , 他对以前曾是理想主义的概念采用了一种完全实用的方法 。秦上台后 , 儒家学者批评该政权 , 他们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观察荀子的哲学版本 。而秦政权的回应是谴责除法制主义之外的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 , 并在公元前213年至210年之间焚毁其著作 。荀子的作品也遇到同样的命运 , 但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会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这些文化遗产 , 当然荀子的著作也在其中 。
秦国朝灭亡后 , 李斯和韩非子(众所周知是荀子的学生或受荀子影响)的思想被成为抨击对象 , 因此荀子的名声受损 。但似乎他们俩都只真正回应了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 而忽略了其余的观点 。韩非子的法制主义从人类天生的自私作为其基本概念开始 , 却没有提供改善这种条件的方法 , 而只是限制和惩罚了这种条件 。而李斯充分贯彻了韩非子的理想 。
儒家巨子荀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历程解读视频

文章插图
儒家思想的统治时期是在汉朝被汉武帝采纳为国家哲学(公元前141-87 年) , 司马迁的的《史记》记录了人们对荀子的看法 , 直到刘翔在公元前8年去世之前的某个时候出版了《荀子》 。此后荀子的声誉似乎有所改善 , 但后来他的哲学被边缘化 , 当然这是如果以孟子的眼光看来 。
荀子提倡对生活环境采取现实 , 务实的态度仍然影响着儒家的思想和实践 , 并影响了后来的经验主义和生存主义等哲学运动 。他对儒家的贡献当然是平衡的 , 但是在许多方面例如对世界如何运转以及如何生活得更加透彻的理解超过了孟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