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起源和演变

2021年的新年——元旦 , 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一说“元旦” , 人们容易想起的就是每年阳历的1月1日 。但在中国古代 , “元旦”一词的意思 , 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区别 , 内涵和习俗也要丰富得多 。
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
按字面意思解释 , “元”谓之“首” , “旦”谓之“日” , 两个字结合起来 , 可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所以 , “元旦”又称为“三元” , 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正月初一” 。
【元旦的起源和演变】据说 , 古代“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 , 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 。
唐朝时 , 房玄龄等人负责修《晋书》 , 里面出现了有关“元旦”的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 , 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对“元旦”比较早的记载 , 在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诗作《介雅》中亦可见到 。里边提到“四季新元旦 , 万寿初春朝” , 很明确说明它的“开端”意义 。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还有“正月朔日 , 谓之元旦 , 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 , 此为之首”的记载 。
它的起源另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期 , 尧帝勤政爱民 , 尧年迈以后 , 禅位给德才兼备的舜 , 舜又禅位给治水立下大功的禹 。他们都做了很多好事 , 十分受人民爱戴 。
为了纪念他们 , 大家就把尧去世后 , 舜祭祀天地和尧的那天 , 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 , 称作“元旦”或“元正” , 成为古代“元旦”的由来 。
“元旦”时间曾一变再变
传说固然有趣 , 但实际“元旦”的来历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 。比如做农活 , 就需要一些准确的时间节点 。而一年的开始 , 又有着特别的意义 , 所以 , 人类发明了历法 。
古人发现了日夜交替、月缺月圆和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 , 最终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 , 参照月相变化的周期确定“月” , 谷物成熟周期代表了寒来暑往 , 叫“年” , 也就是太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
精确计算上述周期经历了很长时间 , 历法几经变化 , “元旦”的时间也跟着变 。
夏朝使用夏历 , 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 , 所有“元旦”就成了正月初一;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 “元旦”就改成了十二月初一;周朝又作修改 , 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 “元旦”又变成了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之后干脆再往前提一个月 , “元旦”就成了十月初一 。
直到汉武帝时期 , 才不再折腾 , 司马迁横空出世 , 创立了一套历法 , 因为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创立的 , 所以又被称作是“太初历” 。当时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 , 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叫作“元旦” , 自此 , 一直沿袭至清朝末年 。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 民国政府决定使用公历 , 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为了更好地与世界交流 , 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 , 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阳历 。所以 , 之前的“元旦”就成了春节 , 而阳历的1月1日则接替成为元旦 。
古人在这天忙着“吃吃吃”
古代是农业社会 , 到了“元旦” , 大规模的农事活动早已结束 , 娱乐活动又少 。所以 , 大家很快琢磨出各种跟吃有关的点子 , 花样百出 。
南北朝梁宗懔写了一本书 , 叫《荆楚岁时记》 , 记录了古代楚地的各种节日风俗 。说到“元旦”时 , 提到拜贺毕 , 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餳(táng)、五辛盘 , 进敷于散 , 各吃一个鸡蛋 。其中有饮料、食品 , 还有药物 , 一应俱全 , 各有其特殊含义 , 表达希望来年福顺安康的心愿 。
椒柏酒 , 是由花椒和柏树叶浸泡而成的 。据古书记载 , 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 。而“元旦”节饮椒柏酒的传统习俗 , 主要在山东历城、浙江嘉兴一代 。
比较有趣的 , 是某些地方要吃“汤饼” 。这里的“饼”一般不是指烧饼 。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 , 京师人家多食索饼 , 所谓年馎饦 , 或此之类 。”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 , 长相类似现代的面条 。
明清时 , 人们喜欢在“元旦”吃年糕 , 南方尤其流行 。明末《帝京景物略》提到 , 正月“元旦” , “夙兴盥激 , 吃枣糕 , 日年年糕” , 相当有趣 。而在当时的北方 , “元旦”时比较盛行吃饺子 , 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 , 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 , 奉长上为寿 。”其中扁食指的就是饺子 。
不同地区 , 年糕也换了名字 。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杂诸果品岁祀 , 递割为年茶 , 以相馈答 。”形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