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最后一部,看完二十四史有什么提高

我稍微看了一下《二十四史》,发现皇帝是最不能犯错的一个人,一个小错,就会酿成大祸 。而在历代的皇帝中,唯有唐太宗,到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了愿意受批评的皇帝,也就有了敢于批评的大臣 。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创造了中国历最清明、最和谐、最兴盛的一个时期 。他活到52岁 。是在壮年时就去世了,他如果活到老年,唐代肯定会更兴盛 。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看完二十四史有什么提高】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比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多 。中国的天灾更是频繁和严重,有的会连续七年干旱 。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因饥饿而死的人 。
浅读《二十四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 。中国人吃苦耐劳,肯学习 。但凡是都具有两面性,在有优点的同时,也会有弱缺点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有各自的短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所以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包容 。
二十四史,是前人智慧的宝典,通过读览史书,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发,真正感受到了"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怡情" 。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看完二十四史有什么提高

文章插图
《史记》读后,感受颇深,因为它是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巨著,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面貌 。
首先、它作为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内容,这种体例对后世史书的创作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
其次,史料真实性价值高 。史书将帝王将相游侠刺客同列,秉持反对"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为,以求本貌,求事实的态度撰写历史 。
如客观公证地去评价那争霸失败者的项羽,他一方面认为项羽是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另一方面批判了他残暴与刚愎自用的弱点 。
再次,开创了史学学科的独立学术地位 。司马迁《史纪》修成后,后人纷纷效仿,史学作品续传增多 。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看完二十四史有什么提高

文章插图
但,在感受《史纪》作品“亮点”的同时,又深感其史书有它的不足和缺陷之处,突出如下两点:
一是对人类社会的本质朦胧不清,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并非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纠葛”的道理,他不知道这是历史社会发展中始终存在的一条政治经济与军事斗争的主线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人们在弱肉强食自然环境里建立的共生共存的组织形式,阶级矛盾就是利益矛盾 。
二是对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清 。受时代的局限性,认识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过程 。如由于西汉统治阶级尤为重视“天人感应”学说,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又师从董仲舒,这就自然摆脱不了影响,因此当他在论述秦统一天下的原因时,认为是"天所助焉",王朝的兴废与更替是由"天命而定" 。
在《高祖本纪》中以为"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其社会发展阶段观,亦是"历史循环论" 。
他认识不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趋势既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更不是复古倒退,而是不断上升和进步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总是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这一规律就是社会发展史中的"真谛" 。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看完二十四史有什么提高

文章插图
以上就是我读史后的最深感受 。
托土屯山
2020.04.07
在过去,有机会读完这些史料的,都是需要很丰厚家底的:3000多卷,4000多万字,能把这些史料都买下来,就是一笔不菲的金钱,更遑论都读完呢?如果只是看看书皮就算看完,那种人就不要拿出来说了 。
拜现在的科技所赐,就算是不花钱,也有机会把这些资料搜集全,能读完 。但是,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我不知道有谁有兴趣去读完这些东西:难道只是想增加一些谈资?还是向别人证明什么?还是有什么其他的杂七杂八的想法?
首先呢,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是后人写的:且大多都是后来以国家的名义修订的 。就算是这样,摸黑前朝,肆意解读前朝事件等也是不绝于史的 。而且很多前人的史观和今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又要努力的辨析写史人的意图……
其次呢,虽说无用之用是大用,但是对于很多人,真的是没有必要把这些都读完 。我们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虽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肯花这么大代价去做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到的 。
就算是专业人士,他们也不会去通读二十四史,大多都会选择某一方面的,或者某一时间的进行解读、研究 。完全通读且深入研究的,不划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