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史书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编年体史书、编年体通史有啥区别

编年体史书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

编年体史书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编年体史书、编年体通史有啥区别

文章插图
编年体史书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编年体史书包括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断代史 。编年体史书是说这本史书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 编年体通史指的是用时间顺序来写跨越很多朝代的史书 。
编年体 , 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 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 , 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 , 以史事为纬 , 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 , 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
编年体史书、编年体通史有啥区别编年体史书包括编年体通史它们都是按年份编写的,不同的是通史写的是连续的历史,就像〈史记〉和《资治通鉴》一样.
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1、记载形式不同: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 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 , 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 , 以史事为纬 , 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
纪传体 ,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 , 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 , 一般人的称“传” , 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 , 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 , 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
2、内容不同:
【编年体史书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编年体史书、编年体通史有啥区别】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 。
编年体史书 , 以事系日 , 以日系时(季) , 以时系年 , 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 , 很为方便 。
3、作用不同:
编年体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 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这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 , 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 , 而且割裂 , 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 , 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
纪传体史书主要是记录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 。
扩展资料:
史书分类:
一、按真实性分类
1、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 , 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 , 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 , 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 , 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
2、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 , 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 , 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 。
由此可见 , 别史实际上是正史类史籍的重要补充部分 , 犹正史之别支 , 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叙》中才有“犹大宗之有别支”的说法 。由著名学者创作的 , 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如《汉晋春秋》 。
3、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 , 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 , 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 , 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 。它不受体例限制 , 博录所闻 , 虽杂荒疏浅 , 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 , 包括家史 , 外史 , 小史 , 稗史 , 野史 , 逸史等类别 。
4、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
5、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 , 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 , 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 , 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有时也泛指“野史” 。
二、按体例分类:
1、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 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 , 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
又如《汉书》 。有个别的正史没有书或者志 , 比如《三国志》
2、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 以年月为经 , 以事实为纬 , 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3、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 , 重要史事分别列目 , 独立成篇 , 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现有九部纪事本末体的古籍 。
4、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 。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分载多国历史 。如《战国策》都属于这一类 。
三、按时空分类:
1、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 , 下至汉武帝时代 , 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
2、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 , 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 。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 , 其余都属断代史 。
四、按学科分类:
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 , 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
史书发展:
中国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 , 如晋国之《乘》、郑国之《志》、楚国之《_杌》、鲁国之《春秋》等 , 《墨子》里面说墨翟曾见过“百国春秋” 。
早期的史书:
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 , 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东汉末年 , 荀悦撰成《汉纪》 , 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 ,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 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 , 编年体的优点是方便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 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 还避免叙事重复 , 《资治通鉴》的成功开创了撰写编年史的高潮 。
陈寅恪曾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 。” 。编年体盛行起来 , 从而产生了纲目体与纪事本末体 , 梁启超以为:“盖纪传体以人为主 , 编年体以年为主 , 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 。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 , 非以事为主不可 。”
范晔撰著《后汉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 。他说:“《春秋》者 , 文既总略 , 好失事形 , 今人拟作 , 所以为短;纪传体 , 史班之所变也 , 网罗一代 , 事义周悉 , 适之后学 , 此焉为优 , 故继而作之 。”
张辅根据《史记》、《汉书》字数多寡来评价作者 , “迁之著述 , 辞约而事举” , 所以认为《史记》优于《汉书》 。干宝《晋纪》 , “其书简略 , 直而能婉 , 咸称良史 。”
袁宏谈及写作动机说:“予尝读后汉书 , 烦秽杂乱 , 睡而不能竟也 , 聊以暇日 , 撰集为《后汉纪》 。”袁山松撰写《后汉书》 , 他总结说:“书之为难也有五:烦而不整 , 一难也;俗而不典 , 二难也;书不实录 , 三难也;赏罚不中 , 四难也;文不胜质 , 五难也 。”
杜佑推出《通典》后 , 史书增加了典制体 , 又衍生了会要体 。
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主张以《表》、《典》、《记》、《考纪》、《别录》等五种体例来撰写历史;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主张以《年表》、《载记》、《志略》、《传志》四种体例撰写历史 。
梁启超在《新史学》将史籍划分为十种二十三类 , 即正史(官书、别史)、编年、纪事本末(通体、别体)、政书(通体、别体、小纪)、杂史(综记、琐记、诏令奏议)、传记(通体、别体二)、地志(通体、别体)、学史、史学(理论、事论、杂论)、附庸(考据、注释)等 。
史书未必一定能如实纪录历史 , 而是收集各地事件 , 再编集成书 。
中国王朝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 , 被指是统治者的治国工具 。
刘知几称之:“自战国以下 , 辞人属文 , 皆伪立客主 , 假相酬答 。”
其中有诸多不合理或以神鬼描述的文字 , 如皇帝未出生便有龙气包围之类 。而在当时修书时皇帝必定会对史官加以控制 , 增加奉承之说话 , 删除负面事件 , 如唐太宗的皇位问题 。而后代的皇帝亦会对前朝的历史加以篡改 , 以保证江山正统 , 清朝的历史则被指是褒扬满族对中国的贡献 。
即便在现代 , 不论资讯如何发达 , 也常常出现消息被封锁的情况 , 所以学者认为史书中也有不少虚构成分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纪传体通史
百度百科-编年体通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