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排出体内湿气,99%的人都用错了方法!

现代人运动少,饮水多,饮食油腻,体内易积湿 。但湿只是表象和结果,与五脏六腑功能不调都有关系 , 其中与脾胃功能下降关系最为密切 。只看表象的用药祛湿不治根本,伤你身体没商量!

秋季排出体内湿气,99%的人都用错了方法!

文章插图
秋季排出体内湿气 , 99%的人都用错了方法!
秋天到了 , 天气秋高气爽,秋老虎过后 , 气候非常宜人 。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入秋以后,体内湿气重的问题突然明显,表现为全身乏力、身体困倦、头重如裹、双腿沉重、食后胃胀、腹胀不舒、大便不爽或便秘 , 舌体胖大或舌苔厚腻、边有齿痕 。
有患者告诉我,用了网上疯传的薏仁红豆粥,吃了好久了,仍然无效,不仅胃肠胀满如故,大便秘结也不减轻,甚至皮肤还比以前干燥了 。说实话 , 这个薏仁红豆粥的配伍,把“湿”和“水”的概念混为一谈 , 曲解了中医对于“湿”和“水”的概念,容易误导大众,长期服用对身体必有伤害 。
从中药的药效作用上看,薏苡仁走中焦而健脾利湿,对于水肿可以利水消肿 。赤小豆则为走下焦之药 , 利水作用较专 。因为“湿”和“水”在中医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湿是无形之邪,水则是有形之邪,无形之邪的湿不会引起水肿,但有形之邪的水引起的症状恰恰是水肿 。
薏苡仁配红豆,治水肿可用 , 利湿则不能随便服 。所以湿气重的人,有的吃了无效,有的吃了则便秘更重,皮肤干燥 , 贻害无穷 。水是身体里的重要物质,薏米红豆把体内的水利掉了,久而久之 , 身体就枯萎了!
那么体内的湿气如何除掉呢?
比较安全的方法是薏苡仁配茯苓这个组合 。茯苓一药,既可健脾,又可利水渗湿,与薏苡仁对于脾胃的作用相一致 。同时,茯苓还具有补益人体正气的作用 。《日华子本草》描述茯苓有"补五劳七伤,安胎 , 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方面的效果,可见茯苓不单单是健脾利水 , 而对于身体虚弱而引起的体内水湿聚集,具有治本的作用 。
在此举一位我治疗的患者为例说明 。患者主诉为口苦、食欲差、腹胀、身体疲倦、大便不成形粘马桶,而且排便不畅,舌苔厚腻 , 脉象濡缓跳得不快 。是一例明显的体内湿气重的情况 , 因患者还有明显的口苦,说明湿重还夹有化热的情况 。根据主诉,我开了下面这个处方:
生苡仁20克,茯苓20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陈皮6克,蒲公英30克,炒莱菔子12克 , 草决明10克,酒大黄2克,法夏12克 , 生麦芽15克,炒山楂12克,甘草3克 。
3剂 , 每日1剂 , 水煎服,早晚饭前各服1次 。
服药2剂后效果明显,舌苔退 , 食欲佳 , 体力恢复,腹胀消,大便成形 。嘱再服剩下的1剂巩固疗效 。
这位患者湿气如此之重,结果3付药就完全消除了 。后来嘱注意饮食不要太饱,少吃油腻和生冷食物 , 不要过度饮水 , 适当锻炼,身体状况至今一直较好 。另外,如果出现湿气重还兼有手足发凉的话 , 再合上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效果也不错 。
这里举的例子仅是我治疗众多湿气重的患者中的一位,说明治疗体内湿气,用的健脾化湿之法,疗效是相当不错的,也不用长期服中药 。湿气重明显的人 , 是需要中药调理的,一般几付药就可以了 , 并不费事 。
那么,平时针对体内的湿气,应该如何自我调理呢?在此提出几条建议:
一、注意饮水的量 。
秋季排出体内湿气 , 99%的人都用错了方法! | 养生
身体一天的摄入量一般以1.5升为宜,但不是一定要喝够1.5升,因为食物中也会摄取不少水分,所以如果能摄入800毫升到1升的水的话,一般就够了 。当然 , 如果运动或体力劳动出汗多 , 失水量大,则应该多喝水才对 。
二、勤于运动 。
特别是早晨起床后要把全身的大关节活动一遍,以利于气血的流通,在接下来的一天中,湿气会自然通过身体的代谢途径(汗、尿等)排除 。活动大关节的方法可以象广播体操那样做一套 。
三、感觉体内湿气重,而症状比较轻的人,可以用薏苡仁和茯苓各等分,打成细粉,每次5克,冲入滚开水后搅匀,放凉后服用 。
如果有脾虚消化不好的情况,建议将薏苡仁炒后再打粉 。另外,打粉时一定要细,最好过80目或100目的筛子,才能利于消化吸收 。
【秋季排出体内湿气,99%的人都用错了方法!】 如果有吃粥的习惯 , 可在煮粥时加一勺(一人的量约10克)薏仁茯苓粉同熬粥,也能起到好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