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和传说
粽子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
【粽子的由来和传说】传说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 。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在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 。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
文献记载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
推荐阅读
- 牛各个部位的名称
- 血压低的人不能吃什么
- 照片中的细节透露男女的感情
- 水草缸总是长藻的原因
- 嗜糖的坏处
- 不吃午饭的危害都有什么
- 伪娘是心理变态的一种表现吗?
- 长期吃素食的坏处
- 详细分析自杀者的心理
-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的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