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中我有这样的感触:如果对抑郁症患者只使用药物治疗 , 患者常表现被动,病情易反复 。如果采用药物加心理治疗,患者就能主动配合,治疗也不会局限于就病论病 , 而是由治病扩展到治心,疗效显着且稳固 。由此可见,抑郁症需要心理治疗 , 虽然其形式与药物治疗截然不同,但殊途同归 , 都是纠正大脑相关高级神经通路的生化功能与心理功能 。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多,抑郁症究竟需要哪些具体的心理治疗?从临床反馈的情况看,以下方法患者喜闻乐见,并卓有成效 。
一、引导宣泄 。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 。他们来到心理医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 , 吐露心声,但又顾虑重重 。此时,医
生应该做的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尽可能地使用开放式的提问 , 恰如其分地引导患者宣泄 。
当患者控制不住眼泪,觉得不好意思时,医生应告诉患者让情感自然地流露,不要去克制,边哭边说无所谓;当患者觉得想说的内容太多太繁杂 , 不知从何说起,医生可以告诉患者别着急,从发病当初的某件事因说起,也可以先选择最痛苦最重要的说;当患者说了很长时间,还觉得意犹未?。缴梢砸蓟颊咴谀承┪侍馍纤瞪钏低福蚋颊咴级ㄏ麓谓惶傅氖奔浜湍谌?。
宣泄疗法的主角是患者 , 医生是一个倾听者 。此法的重要意义在于患者有了从未体验过的被人接纳、认同、轻松和释然的愉快感,同时又逐渐解除了心理防卫机制,为下一步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二、共同诊病 。如果说宣泄是患者的第一需要,那么了解病情就是患者的第二需要,这也是心理治疗的第二个着眼点 。
临床上,如果医生单纯地按医疗程序,为诊断而诊断 , 让患者做抑郁量表测查 , 然后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测评分数下结论,这样的做法,患者不会完全信服,不能产生共鸣,治疗也就容易搁浅 。如果医生把印制的抑郁症诊断标准交给患者,让其逐条对照,然后再针对抑郁症的特异症状,如心境低落、清晨失眠、晨重夕轻、躯体化障碍、病理性自杀意念及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解释 , 这就满足了患者的潜在需求 , 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患者的忧虑和彷徨 , 同时又增进了其对医生的信任,与医生形成了积极的互动 。
共同诊病的实质是把诊断当做心理治疗的重要部分 , 通过这种形式在医患间架起人际桥梁 。同时 , 又使患者确切地认识到:我不是精神病 , 不是思想落后 , 不是身体上的病 , 不是鬼神作用 。由此扫除许多外围心理压力 , 使治疗得以深化 。
三、认知治疗 。从心理的角度看 , 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 , 这种认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镜 , 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 , 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 。当然也间接影响到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生化功能,形成心身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 。
这种病理性认知模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如患者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前途总是负性评价,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过去一无是处,前途一片灰暗 。在对具体的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及生活上,患者惯常任意推断 , 过分概括,放大或缩?。≡裥宰⒁猓址ㄋ嘉ǚ谴思幢耍鋈嘶ɡ看碛诩海┑?。这样,使患者陷入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 。
【抑郁症治病更要“治心”】认知治疗是通过医生帮助患者辨认这些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亲自用事实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以及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镜,引导患者走出云雾山中,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看待世界,预测未来,该病也就从根本上得以治愈 。
推荐阅读
- 锻炼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 如何发现自杀迹象
- 与一位抑郁症患者对话
- 儿童患抑郁症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 居家抑郁症病人的护理
- 舍曲林可能帮助治疗重型抑郁症患儿和青少年
- omega-3脂肪酸缓解抑郁症
- 抑郁症为何“钟情”女性
- 调查结果显示 夫妻不和最易患抑郁症
- 头部钝性创伤增加患抑郁症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