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1吃元宵2观灯3猜灯谜4耍龙灯5舞狮子6送孩灯7偷菜节8迎紫姑9走百病10逐鼠11踩高跷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 , 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 ,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 , 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 。元宵可荤可素 ,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 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 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 , 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 ,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 , 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 , 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 , 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哪些习俗】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 , 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 , 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 , 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