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静的佛语禅心 给人希望,不要给人绝望

一、于一切法但取一行,极随顺者,所谓无生,是为禅行 。又复无有少法可?。?是为禅行;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 , 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诸法,如是平等,是为禅行 。天子,入禅行者 , 乃至无有一法相应,无合无散,是为禅行 。《大宝积经》卷- 。四,善住意天子会
二、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 。《六度集经》卷七
三、云何无放逸行?所谓不触娆一切众生,不害一切众生,不恼一切众生 。《增一阿含经》卷四,护心品
四、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 , 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 。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
【让人心静的佛语禅心 给人希望,不要给人绝望】五、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 。挂铠出门,意或怯弱 , 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 , 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四十二章经》
六、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 , 当愿众生 , 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 , 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七、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
八、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
九、在屎克螂的国度里 , 卖大粪才能成功 。
十、了达身语心业自性皆无所得,由是得与真言行相自性相应 , 非智所觉 , 非心所现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一
十一、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
十二、观佛三昧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 。是故坐禅之人,先当念佛,佛者 , 能令人无量罪微?。弥铎?。至心念佛,佛亦念之 。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能侵近,念佛亦尔,诸余恶法不能娆乱 。(古印度)佛陀蜜多罗《五门禅经要用法》
十三、十七禅定为佛弟子,常悟自觉 , 日暮思禅,乐观一心 。《法句经》卷下,广衍品
十四、时时以清净解脱的爱心,秉承过去生所播下的远因 , 成就现在的近缘,更扩展长情于未来 。
十五、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 。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
十六、给人希望 , 不要给人绝望 。
十七、不让古人是谓有志 , 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
十八、出入来去坐卧行住一心不乱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七
十九、人心比武器还厉害!因为武器由人心所创造,不管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起源于一颗心 。
二十、说话不要有攻击性 , 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 , 不扬人恶,自然化敌为友 。
二十一、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
二十二、如四衢平处,有善调驾驷,有善御者,随意自在 。如是比丘亲近四禅,多修学已,欲证通法 , 随心即得,自在无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四,非问分禅品菩萨虽人诸禅,还取欲界法,不随禅生 。《小品般若经》卷六
二十三、无相行者 , 即是安乐行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 。常在一切深妙禅定 , 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想行 。(陈)慧思《法华经安乐行义》
二十四、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 , 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
二十五、当你心中有美时,从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将会不同 。
二十六、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二十七、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
二十八、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 , 后以心除心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 。是正念者 , 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 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 , 于一切时常念方便 , 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 。以心住故 , 渐渐猛利,随顺得人真如三昧 。(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二十九、佛陀从不勉强别人 , 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诉众生 , 何者善?何者恶?生命还是要自己掌握 。
三十、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盖 。除此五盖,方得禅定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
三十一、行善要及时 , 功德要持续 。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
三十二、万籁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 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
三十三、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但是是个邮差 。
三十四、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
三十五、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

    推荐阅读